1996年12月23日,北风揉进温柔的阳光里,带走了最后一丝温暖,变得更冷了。
天气预报说,北方很多省份开始下暴雪。
阮秀琴同志打来电话告诉他,家里断电了,很多树木被雪压断了。
张宣给米见发个短信:天气变冷了,注意保暖。
米见回:好。我一般都在教室、宿舍和图书馆,不是很冷。
米见发短信问:一直没问你,双伶保研成功了没?
张宣回:成了,你在干什么呢?
米见:刚到图书馆,打算找找凋刻类的书籍。
张宣明知故问:你是打算往凋刻方向深研?
米见:我想给自己找份事做。
张宣:我要你给我的凋像做好了没?
米见看着短信,抿笑不语,把手机揣进了兜里。
等了几分钟不见回复,张宣也是把手机关机,放一边,静气凝神2分钟后,拿起笔准备开始写“人世间”的大结局。
大结局预计5字左右。
为了能安心写,一大清早就跟双伶说了,今天不要喊他吃饭。
双伶为了不让人打扰他,今天哪都没去,就在外面客厅坐着看书,随时等候来自书房的呼唤声。
这本书从开始写到现在迎来大结局,时间跨度快两年。当然了,中间穿插了写了“冰与火之歌”前面三卷。
但饶是如此,还是他写书花时间最长的一部了,也是最用心的一部。
甚至在他心中隐隐有个想法,等大结局后,要花一个月时间重新梳理下故事,如果有必要,可能会推到重写。
之所以这么繁琐,之所以精益求精,就是为了把自己的金字招牌打磨地更牢靠一些。
毕竟离开国内文学两年之久,很多人可能都已经忘记他是靠什么起家了。
这真不是开玩笑,现在大部分人提起“三月”,代表作自发地脑补为“发条女孩”、“冰与火之歌”和“哈利波特”。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这三本书给他带来了无上荣耀,为国家争了不少光,很多青年一代视他为偶像。
而他现在想用“人世间”证明自己的传统文学并不是只会打打杀杀,不只会在题材上取巧,打算彻底封住当初那些吹毛求疵的嘴脸。
深呼吸一口气,感觉状态不错后,钢笔尖开始接触白纸,笔走游龙,安静的书房顿时响起一片“沙沙沙”的声音。
从上午7点到下午3点,张宣中间上了一次小厕,喝了一杯水,不敢吃东西。
怕吃东西影响了写作状态。
一共写了68多字。
但他感觉不完美,感觉有些地方繁琐多了,用的笔墨过了。
扭扭脖子,舒缓舒缓来自脖颈间的酸疼感,随后开是检查,逐段逐句的检查,精确到每个词汇务必达意。
就这样子
时间3个小时一晃儿过去了。
字数也从66字膨胀到69字,后来又被压缩到54字。
暼一眼旁边纸上圈圈画画修改了无数次的稿子,张宣心里此刻无欲无求。
放下笔,眼神透过窗户望向外面的枯枝树桠,透过树桠望向黑黑的天际。
半晌过后,他打开手机给陶歌发个短信:“人世间”初步写完了。
下一秒,陶歌立马打来电话。
陶歌非常高兴地问:“真的写完了?”
张宣回答:“只能算初步吧,后面还要看情况。”
陶歌说:“我把手头的事情理顺理顺,过两天回来。”
接着她又补充一句:“我会喊上洪总编一起过来。”
张宣嗯一声,挂断电话。
告诉陶歌的原因,就是想要她回来看看,叫洪总编一起过来看看,提点意见。
毕竟人有时候很盲从自大的,有外人帮着提意见,可能更容易认识到不足。
想了想,出于礼貌和尊重,张宣又给自己的第二个伯乐洪总编直接去了电话。
电话一通,张宣就说:“洪总编忙不忙?”
混职场这么多年,洪总编一下子就听出了弦外之音,期待地问:
“不忙,你的书是不是写完了?”
张宣说:“对,初步写完了,但可能还有提高的空间,需要你掌掌眼。”
作为文坛的资深编辑,洪总编在这方面没有推辞,“好,我明天就过来。”
太心急了。
张宣无语,赶忙把陶歌要来的意思传达给对方。
闻言,洪总编乐呵呵一笑:“那行,我等陶歌回来一起,免得你要招待两次客人。”
聊了1来分钟双方通话才结束,张宣握着手机很想给米见打个电话。
很想第一时间把自己的情绪分享给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