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夏来,杏‘花’开尽桃‘花’落,缤蔚院中整个三‘春’都纷纷扬扬的‘花’雨、如云似霞的‘花’海,逐渐被浓密的叶冠所代替,蝉鸣替了莺语,夏衫换了‘春’裳,岁月悄然。
饮渊几乎是半个月飞来一回,带来宁摇碧厚厚的书信,信上多是讲述长安风土人情,或是他所遇见的趣事,游若珩和班氏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但游家上下始终没人提起猎隼一事,这种若无其事里,卓昭节渐渐也开始回信。
她第一次回信,是被‘春’末庭中最后一场落‘花’飞舞所触动,握着随风潜入窗的‘花’瓣,情不自禁的就拿起了笔,虽然只淡淡说了缤蔚院里的杏桃‘花’尽的几句,宁摇碧再来信,却滔滔写了十数张纸,尤其提到雍城侯府里的一株凤凰‘花’树,这种原本生于南诏的树在长安想活下来极不容易,它被养在琉璃搭建的暖房里,树根附近有地龙的管子经过,浇灌着城外特意打来的山泉水,还配了专‘门’的‘花’匠伺‘弄’,纵然如此,也不是每年都能开‘花’。
“……我尝听人说,凤凰‘花’开时绚烂如火,这种‘花’树在南诏漫山遍野都是,‘花’开的时候像一座山一座山的燃烧了起来,一直烧到天边连接着晚霞,犹如霞彩一路铺到了人间……可惜它只开在盛夏,那时候我多半奉祖母至翠微山避暑,回长安时,它也谢了,有一年我特别留在长安等着看,想知道何所谓绚烂如火,偏偏那年它没有开。
“所以今年我又从翠微山提前折回,总算见着了。”
信里附了一丛已经干枯的凤凰‘花’,纤细而长的蕊,描述里绚烂到极致的‘花’,盛开在枝头应该如火如荼,如今已成绛‘色’,然而仍旧可以想象当这样的‘花’蜂拥而开时的盛景,如天火降临,浩浩‘荡’‘荡’望之可畏,简直无法阻挡。
卓昭节起初不明白宁摇碧为什么要如此详细的描写这种‘花’,一直到她注意到最后一页没有落款,反过来一看……果然还有。
“这一回我不只等到一直想看的凤凰‘花’开,也等到了你的回信,若继续怀这样热烈盼望的心等候,昭节,我想我定能等到你答允我的。”
这一行字的笔迹显然有别于之前的十几张,那十几张如行云流水,透着淡淡的自在悠然,这一行却一下子显出执着来……虽然出自同一人之手,但可以清楚的察觉到写信人心情的变化,也许他是斟酌了很久,才慎重落笔,才会有这样迥然的差别。
卓昭节抿了抿嘴——这是饮渊充当信使以来,宁摇碧头一次提到前事。
她望着窗外炽烈的骄阳,懒洋洋的想了片刻,权当没看见反面的话,只写了一封极平常的回信。
宁摇碧的信笺再来,也好似没有这回事一样。
如此,辰光很快就到了秋日,原本今年秋闱,任慎之是要上场的,但游姿故去,他要守孝,这大半年也荒废了功课,自然就不提了,所以除了二房之外,游家并不紧张。
白子静到底只是游灿的未婚夫,而且平常都听人说他功课很好,卓昭节自也不会为他担心什么,仍旧慢慢回着宁摇碧的信。
这一日,饮渊带来新的一封信,还没打开,上头经过高空罡风吹拂并数日辰光仍旧残留的一抹暗香让她微微蹙起眉,这香味……太像‘女’子用的脂粉……
而且,如今还有脂粉气味,印上去时该多么浓烈?
这是有意?还是无意?
卓昭节蹙着眉,手指抚过信封,竟有些迟迟不能拆开。
这样沉‘吟’良久,她谨慎的拆了信,眼尖的看到信纸边缘有墨迹洇开的痕迹,定了定神,却见打头是首七绝:
“昨夜小楼听琵琶,‘春’江一曲压众家,记得去年正此时,明月湖上夕阳下。”
下面是正文,却是说了自己随长安的同伴到某户人家去听了琵琶,诸人中一妙龄少‘女’所弹的《‘春’江‘花’月夜》、即又名《夕阳箫鼓》压服众人,夺得魁首,宁摇碧详细描写了那少‘女’谈奏的手法,说很像是长安另一位国手曹宜的弟子——如果没有信封上的脂粉印记,卓昭节很快就可以写回信了。
只是……
她盯着那道淡淡的脂粉痕迹,忽然没来由的一阵恼火!
勾栏里的道道,卓昭节虽然不是很清楚,但二夫人从前泄‘露’过几句,卓昭节拼拼凑凑,也能猜出宁摇碧所到的这个“小楼”——某户人家,决计不是良家!
不然,若是清清白白的斗琵琶,怎么会是“昨夜”?
三更半夜的,一群‘女’子比斗琵琶,邀的观者和裁判竟然都是各家少年郎……
这是良家‘女’儿做得出来的事情吗?
卓昭节脸‘色’渐渐难看——这样一面给自己写信问长问短、俨然关怀备至,一面却又大大方方的逛着妓院——把自己当什么!
她盯着墨迹氤开的地方看了片刻,低下头一嗅,果然,一阵淡之又淡、几乎难以察觉到的酒香。
以宁摇碧的身份,自然什么都是享受最好的,若非最醇香的美酒,也不可能染在信纸上,过了这几日都还留有余味……
若非他喝多了,估计是绝对不会出现“昨夜”这样的失手罢?
卓昭节冷冷一笑,扶着长案的手,渐渐用力起来……她脸‘色’时‘阴’时晴,仔细思索着这封信要怎么回。
这种被欺骗的感觉实在是太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