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之后的重要节日是祭奠先人的清明节,在清明节前后尚有一个差不多被人遗忘的寒食节。前面已经简略的提及寒食节,除韩翃的诗篇《寒食》值得一品外,词人苏轼尚有一首词《望江南·超然台作》曾对寒食节有了浅描淡写,说他在寒食节过后,醉酒醒来时因思念家乡而叹息不已,说明苏轼在寒食节后创作了这首词,其次也说明文人们每逢佳节备思亲的共性。苏轼的这首词,最尾一句“诗酒趁年华”颇为有理,青春年华时期的人们,思想情感最为丰盈充沛,在这等人生节点,饮酒作诗往往可成就精品,我们所能欣赏的传世佳作多成于文人骚客们情感充沛的年华时期,几乎所有的文人墨客,其暮年乃至七老八十时的诗歌,诗歌寓意及精神内涵都逊色于年华佳期。寒食节与相临近的清明节一样,也有寄托哀思缅怀先人的习俗,如白居易曾经写到“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另有五代时期的一首《寒食诗》写到“平原累累添新冢,半是去年来哭人”,也许是因为与清明节重复了,导致今日的人们只知清明节而不晓寒食节。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优良传统,素来重视扫墓祭祖,清明节高速公路上的堵车盛况远胜过端午节和中秋节,可证明祭奠先祖在国人心中的重要性。清明节的作品,可想而知,大多围绕扫墓祭祖、寄托哀思而展开,处处青山烟雾起,焚香祭拜悼先人,以杜牧的七言绝句《清明》最为享有盛名,该作是杜牧描写清明春雨中所见感悟,通过白描的手法勾勒出意境朦胧凄美的画面,可谓是描写清明节的最佳之作。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从诗题及首句可知,这首诗作于清明节期间,从其前两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可知,清明节这天,杜牧在路上遭遇了连绵细雨,看到路上行人多惆怅失意之感。“纷纷”一词向来形容大雪,如成语大雪纷飞及诗人高适描写雪景时“北风吹雁雪纷纷”,而杜牧独具一格采用“纷纷”形容清明节期间的细雨,有可能是作者刻画自身久雨未晴的情绪。断魂在诗歌中多指人的精神状态低迷或情绪低落,可见诗人自带强烈的惆怅情绪,故说行旅之人欲断魂,雨纷纷与欲断魂叠加用以凸显作者的愁绪,是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的常见写作手法。
“借问酒家何处有”,对于长期出入秦楼楚馆的杜牧来说,饮酒想必是家常便饭,惆怅失意时喝酒买醉亦是常事,从他诗句《遣怀》中“落魄江湖载酒行”足见,诗人对饮酒的痴迷可见一斑,愁绪上头之时,得询问那里有酒家。尾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境值得细细玩味了,遥指从字面上理解,要想去到酒家似乎很遥远,倘若酒家真的很遥远的话,它们就比较难产生艺术关联,这里的遥指应更多的理解为牧童指出的手势,“杏花村”在此处应是虚写,不一定是真实的村庄名,也不一定是指酒家名,在诗句中可指盛开杏花的村庄或酒家即可,写到遥指杏花村便戛然而止,正是此诗的精妙之处,留白给读者去遐想,这也是诗词艺术的讲究之处,就好像艺术家只需要将游客引入艺术的房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让读者自行理解其意感受其味。诗句中使用“杏花村”,而非桃花村、梅花村之类,根据杜牧履历记载,杜牧任地方刺史时,曾到过名叫“杏花村”的地方饮酒,故在此诗句中采用杏花村一词,受此诗影响,为彰显其文化内涵,可引用诗句中的“杏花村”演绎为品牌名或者商品标识。
祭奠先人后两个多月,就到了划龙舟的端午节,端午节是五月初五,上面提及古人以单数为阳,故端午节的这天也是“重阳”的节,却又名端阳节,有些地方的乡土俚语或许又称为多阳节。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传说,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纪念春秋时期的屈原,因屈原留有世人的精神内涵颇受儒家思想认可及符合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故介绍屈原的时候,多是积极溢美之词,称他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而纪念屈原甚是符合道法传统,故端午节在民众心中,基本默认是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划龙舟的由来,据传是人们打捞为国殉难的屈原而兴起的竞技活动,其真实性究竟几何无关宏旨,但是这样的传说盛久不衰。屈原作为伟大的诗人,他存世多篇精彩作品,其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最为响彻古今,不过关于端午节及悼念屈原的诗篇,多是描写划龙舟竞技精神和称赞屈原爱国精神的,却少有名篇,因为积极的情感难以创作经典,文学亦是如此,经大浪淘沙而存世的诗歌,底色多有悲情,主线不离愁恨,哪怕标题言“喜”,但其剧情必定伤感悲绪,故而欢喜诗难作,愁悲诗易工。
端午节两个月后的农历七月初七,按传统单数为阳的习俗,也是重阳,不过这天不是“阳”节,而是饮食男女喜欢的七夕节,避免与两个月前的端阳节和两个月后的重阳节相重叠。在民间,七夕节的起源与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故事往前可追溯至春秋以前古人祭祀牵牛星和织女星的习俗,在历代文人的演绎下,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越发玄幻,直至当代演变成情人节。七夕节能成功演变成情人节,首先源于它的牛郎织女故事,这个故事有夫妻之间不离不弃的寓意,其次是商业繁荣社会条件下,需要创造刺激年轻人们消费的噱头,七夕节又被古人视为单身女子的女儿节,将此节推为情人节,可用于提倡成年男女相亲相爱,相恋中的饮食男女是社会上消费大军,故在现代商业的运作下,人们开始被动接受七夕节为中国情人节了。在七夕节演变成中国情人节前,盛传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中国情人节,不过它未能被普遍接受,但是现代的社会文化又需要情人节,于是最好一致将七夕节赋予情人节之名。
七夕节,别称七巧节或乞巧节,乞巧是古时候的女红风俗,节日这晚,身穿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内向织女星祈求智巧,也即在月色下对着织女星测验下女红活水平,唐代诗人林杰曾创作一首七言绝句《乞巧》,写到唐人们,千家万户一边赏月一边乞巧的盛况,另有一小众诗人徐凝,著有一首名为《七夕》的诗,描绘到牛郎织女的一年一会情景。七夕节,以描写爱情的节日,自是受到很多文人墨客青睐的题材,尤其是多情种最为钟爱,且多袭欢娱苦短的风格,在相形之下,素有古之伤心人之称的秦观,围绕七夕节的缠绵故事而创作的《鹊桥仙·纤云弄巧》却独出机杼,立意高远,避免落入常规七夕诗词格调哀婉凄楚的窠臼,七夕之词多以离恨居多,而这首词却别出心裁的说情长不在朝暮。
《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按现代流行乐坛的标准来看,秦观是如假包换的情歌王子,写出的爱情颂歌在宋朝词人中,无疑是独树一帜,作为宋词婉约派的杰出代表,《鹊桥仙》这首词凸显他的柔情蜜意。纤薄的云彩变幻多端,流星传递着怨恨,金风玉露般的牛郎织女在七夕节这天相逢,常说天上的一天好比地上的一年,牛郎织女相会的这天,好比世间的情人缠绵一年,或者心心相印的两人幽会一日,抵得上人世间的千百次相会,意指七夕节这天美好的相会,远胜过尘世间看似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热恋期的男女方能体会其妙处,唯有双向奔赴的爱情能感受相会时的缠绵之意,哪怕是需要度过鹊桥才能相会,或者这一段诗句适合形容热恋期但异地的情侣。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再美好的相会也有分离的时刻,牛郎织女也不得不面对七夕节的逝去,为了揭示爱情的真谛,情歌王子秦观说爱情需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美好的爱情不能只是朝朝暮暮。现实生活中,长久分离的爱情基本上会随距离而产生距离感,因此真心相爱的两人宜避免两地分开,美好的爱情固然不是要朝朝暮暮腻在一起,但是维持爱情的长久,必不能长久分离,再坚贞的爱意都盖不住异地带来的距离感。
《鹊桥仙》的词牌之名取自风俗记载中所言的“七夕,织女当渡河,使鹊为桥”,多歌咏牛郎织女的相会故事,同时代的大词人欧阳修和苏轼等人也曾以此题材创作。《鹊桥仙》旗下的佳作不多,苏轼鹊桥仙之词写有“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漂然何处”甚是可以,词人范成大写的“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也还行,宋代的才女朱淑真也按此词牌作过词,在文笔上还是意境上,都无法与秦观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相媲美。或许是因为《鹊桥仙》局限于“牛郎织女”故事的缘由,不像其他词牌名可以产生多首优秀词作,而且这些词也只能描写唯美的爱情故事,或者凄美的离别。牛郎织女抑或鹊桥仙的故事,现在已经俨然转变成美丽的传说,每年鹊桥搭建起来的七月初七这天,本是牛郎织女难得的相会日子,人间却开始欢庆它,将它演变成广受欢迎的中国情人节,这些经典的民间故事,历久弥新更是强化了它美好爱情的寓意。
七夕节随后的便是中秋节和重阳节,从唐宋时期的诗词来看,九个传统佳节里,描写中秋的佳作不仅数量上处于绝对优势,质素上面也是遥遥领先,宜将中秋节的佳作单列赏析,不在本篇中多做赘述。重阳节的诗篇,声名较为响亮的诗句为王维著有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出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刻画出文人们处于异土他乡时,每逢佳节良辰加倍思念亲人的情怀,也许唐人对家乡的执念深过当代人。一年当中最后的传统节日为腊八节,腊八一过便是年,也即新一年的春节,腊八节的习俗究竟尚存几何,不得而知,不过认知范围内,极少听闻有人或者响亮的事物是关于腊八节的,也较少有腊八节的诗篇佳作。一年之中,尚有最为重要的一天,便是除夕之夜,也即大年三十,唐代边塞诗人高适曾有诗《除夜作》,也即在千家万户大团圆的除夕夜里,身处他乡作游子的他,想起别人阖家团聚,而自己远离亲人,不由自主的感慨霜鬓明朝又一年。
围绕传统佳节或描写其习俗的古典诗歌,远不止上面所列举的,就中秋节而言,单单是宋代词人苏轼,就多次在中秋节这天创作诗歌,以表达他对其弟弟苏辙的怀念之情,如大家较为熟悉的中秋词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写的太棒,一度被后世誉为中秋词的天花板。唐代诗人杜牧于清明时节创作的七言绝句《清明》及宋代词人围绕七夕节的传说故事而创作的《鹊桥仙·纤云弄巧》,无疑也是同类型作品中的精品,其实古人们的诗词歌赋,能够留存给后世品鉴学习的,不敢绝对说是佳作,但必有它流传至今的道理,自有欣赏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