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九章 理政(一)(1 / 2)

这一刻,姜韶华心情激荡,起伏不平,久久难以平息。

这座金銮殿,是大梁朝堂权势汇聚之处。两百年来,一共有九任皇帝曾高高坐在龙椅上,手掌至高无上的皇权,治理朝政。

这里是男子们的天下,从无女子涉足。

今日,她姜韶华以新天子之姿,踏入了金銮殿,将要开启全新的时代。这其中的磅礴跌宕滋味,实在无法用言语来描述。

事实上,众臣的心情同样复杂。

南阳郡主以前也曾上朝听政,处理政务。他们俯首听令,也不是第一回。可这一回,却又大大不同。

郡主不再是为他人上朝理政,而是他们的新天子!

一堆几十岁的老臣,要对一个十六岁的女子俯首称臣,其中的巨大冲击,各自萦绕心头。好在面上都绷得住,并未流露出来。

“诸位请起身。”姜韶华坚定有力的声音,打破了金銮殿内的凝滞。

众臣再次拱手谢恩,像平日一样,按着官位高低排列站好。

姜韶华还没正式登基,自不会去坐龙椅。龙椅旁设了一张小一些的椅子,她坦然上前坐了。

满殿臣子都垂首肃立,唯有姜韶华坐着。这便是君临天下的威势和霸气。

姜韶华心里是否紧张忐忑,无人知晓。因为没人敢抬头和她对视。

王丞相安国公都没能上朝,李尚书永远闭了眼,文臣中少了分量最重的三个人。

武将里,少了包大将军。至于宋将军,还在拼力领兵回京的途中,还得要半个多月才能抵达京城。

另外,还有一个文臣和两个武将死于宫变那一日。如此算来,有资格参加小朝会的重臣,足足少了五人。

正好由南阳王府的属官们补上了。

陈长史,崔渡,杨政,陈瑾瑜和马耀宗,正好五个。他们没有站在前列,都很自觉地站到了后方。

参加小朝会的,还有王舍人。不对,现在应该叫王中书令才是。昨日姜韶华去了王家,说过的一番话,已经传到了臣子们耳中。

按着往日小朝会的习惯,一般都由王丞相先张口。现在王丞相没来,谁第一个张口,就得看姜韶华的心意了。

朝堂之上,讲究站位,说话的先后顺序,也大有讲究。和官位圣眷都息息相关。

张尚书跃跃欲试想张口。

姜韶华目光一掠,第一个点的却是董侍郎:“李尚书忠心殉国,礼部尚书一职空缺,便由董侍郎补上。正式的官身文书,以后再办,礼部的一应事务,董侍郎先领起来。”

董侍郎按捺住心里的激动,肃容拱手:“臣一定用心当差,绝不负郡主厚望。”

董侍郎……不对,从今日起,就该称呼一声董尚书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