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如果顺利的话不等京师这边反应过来,就能兵临城下。等到那时候只要想办法拿下京师九门,攻进京师,那么大明各地的军队再多也是无济于事了。
可如此谋划风险也是极大,打仗可不是玩家家,更不是在地图上把兵力摆来摆去这么简单。
朱慎锥也是打了老仗的人了,每战从不会轻视对手,更何况在大明作战和草原作战完全不同。
草原一览无遗,战争大多靠的是机动,骑兵是决定胜负的决定性因素,而在大明地形复杂,人口众多,城池更是数不胜数。几十里一亭(镇),上百里一县,几百里一府(州),再加上地方卫所等等,要想在大明纵横驰骋根本不那么容易。
哪怕当初皇太极带着精兵杀到京畿,最终不也是无功而返么?虽然八旗掠夺地方根本没有对手,却始终无法拿下京师,再加上崇祯皇帝号令天下勤王,各地明军朝着京师越聚越多,就算八旗再能打也抵不过这么多军队,最终无奈退出长城返回辽东。
如果按照正常的作战,朱慎锥必须稳扎稳打一路北上,但这样的话时间就是一个大问题。他就算一开始隐藏身份,趁各地没反应过来前拿下几城,可大明官员也不是傻瓜,用不了多久他的军队究竟是怎么回事就会被发现,随之而来的就是各地的激烈抵抗和来自各处的勤王军队。
假如到那种程度,朱慎锥再想轻易打到京师就很难了,越往前阻力越大,也能给崇祯皇帝更多的反应时间。考虑到这个因素,朱慎锥决定冒险,他要快速进军,采取快速突破的闪电战术,不以一地的得失和明军周旋,以骑兵为主力直取京师,只要拿下京师就成了。
这样做的风险是极大的,朱慎锥心里当然清楚。一旦进军不利,或者前面被明军挡住无法突破,而后路又被切断的话,那么他的部队就成无根之萍,到时候前无去路,后无退路,一支孤军哪怕战斗力再强又能如何呢?到时候凭借着人多,明军数十万军队困都能把自己困死,等待朱慎锥的只有冒死突围或者死战的结局。
对于这点朱慎锥是有过考虑的,不过他最终还是采取了这样的决定。之所以会冒险,朱慎锥一方面是对自己的部队战斗力有着绝对的信心,他的两千多蒙古精骑再加上六千五百的精锐新军根本不是普通明军能拦住的,只要不攻城,直接快速进军,哪怕前面就是有皇太极的八旗在,朱慎锥也有信心直接突破。
除去这个原因,黑云龙、徐宪成等人也是朱慎锥的底牌,到时候朱慎锥会派人过去力劝两部同时发动,只要宣府和山东两地起事,那么朱慎锥的压力会顿时锐减,其把握更足几分。
哪怕黑云龙和徐宪成按兵不动也没关系,只要他们坐观事态变化即可,朱慎锥依旧有足够的把握。至于他们两人会不会站在崇祯皇帝的那边,带兵勤王和自己作战?这点朱慎锥不是没想过,但这个可能性极小,以他对黑云龙和徐宪成的了解,这两人都不算是崇祯皇帝的铁杆,不太可能为了崇祯皇帝直接和自己对放。
先不说朱慎锥对黑云龙有救命之恩,又捏着黑云龙的把柄,得知朱慎锥起兵后黑云龙绝对不会轻举妄动,就算不出兵相助至少也会隔岸观火。而徐宪成就更不用说了,他可是徐静秋的弟弟,朱慎锥的小舅子。哪怕徐宪成“大义灭亲”带山东军队增援直隶和朱慎锥作战,那么朱慎锥战败后崇祯皇帝会真的信任徐宪成么?以崇祯皇帝的性格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徐宪成又不傻,怎么可能做这样的事?此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朱慎锥的身份。如果朱慎锥是高迎祥这样的流寇或者皇太极这样的外族自然不同,大明上下必然会强烈抵抗,可朱慎锥却是宗室,以宗室身份起兵意义完全不一样,大明开国以来一共有两次宗室造反,一次就是朱棣的靖难之役。
朱棣以靖难为由在北平起兵,一路南下最终攻破南京,建文帝放火烧了皇宫,最终不知所踪,大明天下就到了燕王一脉手中,之后朱棣从南京把京师搬了北平,至此奠基了大明后来两京制的格局。
另一次宗室起兵就是正德年间的宁王之乱,宁王久窥大宝,意图谋反杀进京师取而代之。为了此举宁王经营多年,耗资百万,可最终志大才疏的宁王前脚刚刚造反,后脚就被王阳明击败,落了个身死国除的下场。
两次宗室造反,一次成功,一次失败,后者虽有志大才疏的问题,也有出兵后举棋不定的昏招,但宁王之败关键在于当时的大明正是太平年月,根本没有什么内忧外患,正德皇帝表面玩世不恭,实际雄才大略,再加上宁王这老家伙又倒霉,直接碰上了整个大明最牛的王阳明,这才落得如此下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