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3章 岛上印书(2 / 2)

唤起被压抑禁锢多年的开拓精神,调动起他们征服大洋的野心,这是一个大时代到达之前必须有人去做的事情。

对于王文龙的演讲,台湾的学生们反应并不算热烈,虽然大家也震惊于王文龙对于未来的判断,但是对于荷兰人、西班牙人入侵台湾的情形还没有足够的预期,对于台湾被异族夺走的说法,也没有太大反应。

主要原因是东藩书院的学生们大多是屯垦百姓的后代,只有一些商人子弟才知道航海有多少利益,和航线被欧洲人控制之后大明的商户会陷于怎样的处境,而对于屯垦百姓来说,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土地能不能进一步扩张,甚至宁愿福建商人多投一点钱来帮助他们屯垦,而不是投钱去造船。

对于这时的台湾百姓来说,,希望朝廷不阻止他们海外开拓就是台湾商民的最大公约数,至于要把台湾建立成对外开拓的桥头堡,得到他们看见了欧洲人控制航线能挣多少钱之后才会有这样的想法。

所以当天傍晚会讲结束,张子明和东藩书院的师生们请王文龙去赴宴时,宴会全程都没有人讲起防范荷兰人之事。

陈耀漳举杯敬了王文龙之后问:“听说建阳先生在大员港筹措了一家欧式造船厂?”

张子明在一旁介绍说:“淡水陈家不光是本岛有名的读书世家,还经营着木料生意,他们和北部的土人常往来,有获得木材的渠道,建阳先生若有需求,想来陈家一定会鼎力相助。”

“那就拜托陈小友了,等造船厂开办起来,少不得要从北部买些木材。”王文龙也举杯回敬。

陈耀漳连忙笑道:“这是应有之义,建阳先生心系海商开办造船厂,小子颇感佩服,这杯酒小子干了,建阳先生自便。”

“来。”王文龙抿了一口,陈耀漳则将满杯的黄酒一口气干下。

大龙垌陈家作为淡水一带的早期移民,此时同样控制着一个小镇规模的定居点,一代看吃,二代看穿,三代四代看文章,早年移民台湾时陈家还只是一群普通的农户,到了陈耀漳的父亲这一代就已经识字,陈耀漳的伯父一辈,许多人都成为商号老板和医生,而到了陈耀漳这一代更是开始经营科举事业,历史上到了明末清初,陈家就将出现第一个举人,在家族院子中竖起整个台湾岛上第一根“举人杆”。

张子明突然说道:“建阳先生出版过许多图书,又发明蜡版印刷法风行于世,早年还管过府台的塘报房,不知能否帮我们东藩书院提一些意见?”

“什么意见?”王文龙问。

“事情乃是如此,”张子明解释说道:“台湾岛上书籍不易得,如今所用之书都要从福建购买,书籍渡海往往受潮发霉,价格甚至翻上五倍,以至于许多学生到了开蒙的年纪家中却无钱供他们读书。我们东藩书院打算建一个印书作坊,以供附近的学子,读书所用。”

印刷业作为咨询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有人口聚集之处就必然出现,历史上台湾岛上的汉人最早都是屯垦民,就连郑成功也只把台湾岛当成自己的粮食供应基地以及工业基地来设计,岛上生活的都是些农民和工匠,没有多少阅读需求,以至于台湾岛上的印刷业要到清代才开始。

但在这个时空,大量的商人一开始就投入了台湾岛的开发,三一教这个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的宗教来到台湾岛上更是直接拉动了台湾岛上百姓对于印刷品的需求,台湾岛缺少印刷业的问题也就逐渐显现。

张子明能够想到自己建立印刷租房这个想法,可见他还颇有经营头脑。

王文龙思索一番,反问道:“印刷作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官府的塘报房方式,投入少,但是几乎不可能盈利,而且未来想要扩张印刷,规模更是困难。好处是几个月准备就能开工。另一种则类似建阳的书坊,那就要购买版权,对外贩售图书,这种模式前期投入较多,但如若发展了起来日后就能自负盈亏,而且能随着市场的扩大自己扩张规模。不知东藩书院想要做的是哪一种印刷作坊?”

“还是建阳书坊的模式吧,”张子明回答道:“我们能招到的工匠全都是书坊中出来的,若是拉他们去做塘报房的刻工,只怕他们都不来干了。”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