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75【武人武学武庙】(2 / 2)

北宋穿越指南 王梓钧 320 字 9个月前

王渊、韩世忠、姚平仲等将,则属于西军出身。

李宝、张镗,以及迁徙到金州的徐州冶铁匠,他们则都是山东人。

“太子驾到!”

众人肃静坐好,待朱铭出现,齐刷刷站起来行军礼。

朱铭微笑点头:“诸君且坐。”

“谢殿下!”

朱铭扫视众将一眼,感慨道:“有些兄弟,已两三年不见。遥想当初在汉中起兵,仿佛就在昨日,转眼大明已有天下,诸位也都成了统兵大将。我先敬诸君一杯,感谢诸君奋勇作战、为国立功!”

“该俺们敬太子。”石彪大喇喇说。

“对,敬太子!”林冲附和。

朱铭对白胜说:“你也坐过去,别在我身后站着。”

“是。”白胜笑嘻嘻跑去落座举杯。

朱铭说道:“我打算建一所武学,就如那太学一般,你们可以理解为武太学。暂时只招募两种学生,一是有秀才功名的,二是各军推荐之勇士。学制为三年,成绩优异者,可为百人将。成绩合格者,可为十人将。”

李宝惊讶道:“军中升迁制度可要变?”

“自是不变,”朱铭说道,“秀才投笔从戎的学员,让他们学习战法武艺。军中推荐的猛士学员,让他们学习文化韬略。从武学毕业之人,个个都文武双全。不管是百人将,还是十人将,他们毕业入伍之后,都要按照军中的规矩升迁。”

众将开始认真思索,这项制度如果一直推行,几十年后的军中各级将领,肯定存在大量的武学毕业生。

张镗问道:“武学只开设一所吗?”

“暂时只在东京开设一所,我今后的打算是,在全国各地开十所。另外,还要建三所海军学校。”

朱铭给武将们详细解释说:“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武人暴虐不法。前宋吸取教训,却又矫枉过正,以文御武不说,还将队伍分散驻扎,把将领调来调去。以致将不识兵、兵不识将,打起仗来一塌糊涂。五代不可取,前宋也不可取,因此我才开设武学。”

“大明的武学,跟前宋武学不同。等今后全国开设十所,毕业考试可在各地举行,遴选出合格者送入军中做十人将。而成绩优异者,则要汇聚于京城,由皇帝亲自主持重考。一来防止地方武学考试舞弊,二来皇帝亲自赐予武进士出身。”

“也就是说,武进士跟文进士一样,今后都是天子门生!”

张镗是这些人当中最有学问的,他立即明白朱铭的真正用意,皇帝要把军队牢牢掌控在手中。

折家、刘家那样的军阀,永远不会再存在。

今后的小兵小卒立功,恐怕最希望的不是升迁,而是想要因功被推荐去读武学。

朱铭突然点名道:“杨志。”

“在!”杨志连忙起身。

朱铭说道:“伱调回东京,不要在外统兵了,给你大元帅府和枢密院职务,与张镗一起组建开封军校。《武经总要》去芜存菁,根据火器实战经验,以及对金国、西夏作战的经验,对《武经总要》进行内容增删。还要再编《步兵操典》、《骑兵操典》、《火器操典》和《海军操典》。”

杨志听得头大如斗:“俺……俺不会编书啊。”

朱铭说道:“让各军各级将领,抽空总结自己的作战经验,将这些作战经验汇总比较。中枢老将也能帮忙,杨惟忠和姚古很快要调回枢密院和兵部。甚至连刘延庆也可以出力嘛,只要别学他怎么逃跑就行。”

“哈哈哈哈!”众将听得大笑不已。

朱铭说:“张镗,你来做这些兵书的总编,可以听取种师道他们这些老将的意见。等编好初稿之后,我会发给各军将领,让他们查漏补缺提出建议。”

“遵命!”

张镗大喜。相较于打仗,他更喜欢编写兵书。

朱铭说道:“把各种兵书都编好了,开封军校才真正招收学生,到时候估计金国已被赶回辽东。开学之前,再招一些将领回来,在中枢任职并兼做军校老师。”

李宝见太子看向自己,连忙说:“俺不是做老师的料,还是在外打仗更顺手。”

朱铭给了李宝一个白眼:“随便你。”

朱铭又说:“开封的文庙已改建完毕,今后文士读书拜文庙,武士读书也要拜武庙。但大明武庙需要供奉哪些先贤,你们可以私下讨论,然后写一份名单交到大元帅府。”

历朝历代,武庙里供奉的都不一样,而且掺杂了大量政治因素。

比如唐代武庙,为了让郭子仪不那么突兀显眼,居然把张齐丘这种水货扔进去垫底。

又比如赵匡胤为了纠正不良风气,竟把韩信给踢出武庙,理由是韩信有谋逆之心。类似被踢的还有吴起、白起、孙膑等等,例如吴起多次投奔他国,白起杀降且不服从君命。

关羽、张飞也被赵匡胤踢了,因为关羽狂傲无礼导致失荆州,张飞治军不严还打骂下属……

估计是宋朝君臣也觉得离谱,又逐渐给拉回武庙群,并在徽宗朝大量予以恢复。

但徽宗朝武庙的排名很古怪,白起、孙膑、霍去病、张飞、邓艾、吕蒙、陆抗属于第三档,周亚夫、卫青、关羽、周瑜、陆逊、张辽排在第四档。

嗯……反正朱铭想不明白。

(有吴起,搞错了,排在第四档。)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