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善后(2 / 2)

看来上级的安排他也是有先见之明。

见百姓这边已经没有什么事了,徐三便走了过去:“赵刚同志,剩下的转移就交给你了!”

赵刚捏了捏嗓子:“没问题,上级已经调配了独立团配合这次行动,他们会在傍晚的时候做一次迂回,扯动鬼子的封锁线,然后我们伺机穿插过去。至于这些乡亲们,暂时由独立团接管,能收编的收编,不能收编的等合适的时候再安排人手把他们送回老家。”

“带着这么多乡亲穿插?有把握吗?”徐三不禁担心,老百姓的没军事素养,像穿插防线这种技术含量高的活,徐三担心他们是不是可以完成。

“前些日子,我们有同志策反了一个据点的伪军。”赵刚说出了一个关键情报。

徐三点点头,不再多问。

只不过徐三没想到是这次配合任务的竟然是独立团。

李云龙,位面之子,真想见见!

不过看样子好像是没有机会见面了,这次也只能是擦肩而过了。

赵刚估计也借着这次机会,直接上任了吧。

有独立团,那自然会想到魏和尚。

看了一眼魏和尚,徐三觉得还是还给李云龙吧!

这样故事才会回归原本的时间线。

“独立团现在的团长是谁?”徐三提问。

“是李云龙。”赵刚回答。

“李云龙,是不是干掉坂田联队的那个李云龙。”在徐三身后的魏和尚忽然插嘴道,神色有些兴奋。

“对!”赵刚回答。

“怎么了,你想去?”徐三问道。

魏和尚有点犹豫,看了看徐三。

“想去就去吧,扭扭捏捏的跟个大姑娘似的。”

“这位是?”赵刚刚才一直就在注意这个身材魁梧的光头。

“他是种央军七十二师的魏大勇,被俘后从战俘营跑出来的,身手不错。是我顺手捡来的。”徐三简单的介绍了一下。

魏和尚的颜值还是蛮高的,当然是在军人眼里的颜值。

赵刚即将上任独立团,手底下没人,见了魏和尚也是爱才心起,于是便起来拉拢之心。

赵刚和魏和尚详谈,徐三不再关注,转身找李泗去了。

大概四点半的时候,县大队拿出了干粮,让所有人饱餐了一顿。

徐三看的出来,孙队长是相当的肉疼。

游击队不容易啊!

徐三吃着粗粮饼子就着凉水,寻思自己以后该怎么办。

自己是个战五的渣渣,正面打架是不可能,只能搞偷袭,弄点情报。

另外,自己闹了这么大动静,结果情报部查无此人。

这才是最麻烦的事?

一想到这个就头疼无比,好在马上要过年了,能给自己一点缓冲的时间。

分别在即,徐三拿出了两盒磺胺:“这次分别不知道何时再见,临走之前这个就算是一点小礼物吧。”

一盒给了孙队长,一盒给了赵刚。

赵刚接过药盒:“磺胺?”

徐三点了点头。

“谢谢。”赵刚没有理由推辞,直接把药盒装了起来。

在旁边的孙队长也没有推辞,同样把药郑重的收了起来,他们县大队同样需要,接着他招了招手,一个县大队战士跑了过来。

孙队长伸手把战士手中的指挥刀拿了过来:“我也没什么礼物,就拿这个吧,可惜只是一把尉官刀,和兄弟的这身军服不太配。”

指挥刀区分军衔的方法是根据刀穗内侧丝带的颜色,红色代表的是佐官,金色代表将官,蓝色代表尉官。

而且级别越高的军官,刀柄的花纹就会越漂亮。

徐三笑着接过了指挥刀:“没事,到时候把丝线的颜色换以下就行。”

没有国人的含蓄,收到礼物回去再看的习惯,所以他按住刀鞘,直接将刀拔了出来。

锵~·

徐三抽出刀身,仔细观瞧。

只见刀身云纹密集十分漂亮,一看就是千锤百炼锻造而成,在往下看,在刀身底部上刻着一个村字。

不会是妖刀村正吧?

不过转身瞅了一眼萎靡不振的上条,觉得这种怂货精神病肯定不会有那么高级的货色。

这个村字应该是刀匠的标记。

想到此处,徐三对赵刚说道:“这个鬼子上尉来头不小,在东瀛估计有点背景。”

“怎么说?”赵刚问道。

“鬼子指挥刀一般分两种,一种是制式的,另一种是家传或者找名家锻造,而这一把可能就是家传的。一般有背景的鬼子都不会用制式的指挥刀,所以这个是有背景的鬼子,嗯,就是价值高一点,可以多卖几个大洋那种。”

“没想到还有这种说法。”赵刚感觉自己的知识又增加了一点。

“对了,还有一点,我这算是警告吧。这临近过年,你们要堤防鬼子报复,这报复可能不止是平安城周边,范围可能会很大。”

孙队长听到这话急忙问道:“兄弟是不是有什么消息。”

徐三摇了摇头,“准确的没有,但是咱们华夏最重要的节日不就这一天吗?即使再劳碌,不也想回家聚聚吗?”

“那兄弟的意思?”

“没有必要就别聚了,免的给鬼子一窝端。”

徐三的话很有道理,但是孙队长却听着很不是滋味。

看来这个年是过不好了。

部队和老乡已经集结完毕,徐三调转马头,磕了一下马肚,以每小时十几公里的速度小时在众人眼前。

“那位长官是谁?”魏和尚问道,虽然他和徐三打了一次配合,但他还不知道他的名字。

“既然你已经参加了革命队伍,就应该知道不该问的别问。”赵刚转身说道。

夜幕降临,徐三回到据点第一件事就是洗头。

发蜡这玩意真是好用,今天魏和尚开枪卡壳就是证明,但过了时效,就就他娘的要命,里面躺着的陈长海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