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 对不起(1 / 2)

小提琴柔弱的如泣如诉,像是祝英台伤心的独白。

当她得知了梁山伯病重的消息,二人想尽办法在楼台相会。

这也是全曲中大提琴和小提琴最后一次唱和,是一段颇为感人的二重奏。

梁山伯是一个笨拙的书生,十八相送时,他们的交流也是以才思敏捷的英台为主,他只是倾听着。

如今命不久矣,大提琴的低音先响了起来,和小提琴的高音一问一答,互相模仿着对方的旋律,交织在一起,像梁祝二人流着泪互诉衷肠。

这次的大提琴首席也是一位大师级的人物,林夏没想到,他竟然会愿意为这次音乐会特意回国,到乐团客串一下。

在他来到乐团之后,整个大提琴声部瞬间化身尖叫鸡,一群迷弟迷妹围着他要签名。

他的演绎也让大提琴的独奏非常出彩,他们的合作如泣如诉,让楼台会这一段变得非常好哭。

观众席上不少观众都在这一段落了泪。

但梁山伯死后,没有太多时间让英台悲伤。

紧接着就是一段快速的急板,婚期将近,在鼓板的催促声中,心如死灰的英台上了花轿。

在这一路上,她做了最后的反抗。

《梁祝》在这里借鉴了戏曲中紧拉慢唱的形式。

所谓紧拉慢唱,就是乐队拉得很快,唱腔则以一种很慢的节奏在进行,这种反差就会产生一种拉扯感,很容易体现出角色悲愤和紧迫的情绪。

在这里,林夏演奏的更像是一种英台的身不由己。虽然她什么都改变不了,但她在无言地、以一种自己的方式在反抗。

这一段小提琴旋律和情感都很复杂,

英台时而激愤,时而不知所措,时而又回忆起了美好的回忆。

但当泪水流尽的时候,她的心意已决。

随着节奏变化,听众好像看到了英台决绝的姿态纵身投坟,一声长音之后,独奏小提琴的声音就此消失。

这一声让林伯山跟着心跳一窒,他没想到林夏今天的表演如此出色,就连听过数百遍的他也代入到了其中。

在英台投坟的那一声决然的长音时,身经百战的他第一次差点出错。

实在是关心则乱,好在指挥的主要工作在台下排练,在台上他靠着多年的演出经验和肌肉记忆,没出什么问题,他强迫自己更加专注在乐团上。

林夏和祝英台年龄相仿,这也让她的演出带上了一种独特的味道。

梁祝的故事流传至今,最核心的部分其实并不是爱情,而是反抗。

这也是这首曲子的体裁是小提琴协奏曲,而不是大小提琴双协奏曲的原因。

大提琴solo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其他乐器都是为了辅助小提琴,全曲主要描绘的是祝英台的性格。

当英台一走,林夏放下小提琴等待着。

乐队开始演奏起悲伤的旋律,林伯山也大幅度地指挥,调动着乐团的情绪。

实在太像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