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迁都(2 / 2)

汉代以后,函谷关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化,军事防御作用下降,而潼关就成为关中的东大门了,尤其是在唐代之后,潼关地位一直相当重要。

就在大唐盛世的顶峰,安禄山攻下潼关,唐玄宗就只好带着大臣们往蜀地跑。

明末清初,李自成从北京退到关中后,全力守潼关,但是还是敌不过清军的铁蹄和火器,最终一败涂地。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妄图自华北进入关中,潼关当然也是必经之地,于是中国军队调集精锐死守潼关,凭借天时地利,击退了日军的进攻,最终保住了关中的安宁。

潼关直到近现代都依然是军事重镇,在汉末这个运输和武器落后的情况下,就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要地了。

相比起关中的函谷关与潼关只需阻挡一个方向的敌人,洛阳虽然也有八关之险,但却需要在这几座关隘同时分兵把守。想到这里,董卓对于李儒这个迁都的建议越发心喜了。

因此,董卓随即大喜道,“文优之言大善,若非文优提醒,此中利害吾一时难以悟出,文优真乃吾之子房也!有文优在,咱家何愁大事不成!”

当夜,董卓便令苻坚、徐荣率五万大军镇守虎牢关,然后与邬文化、吕布等将星夜赶回帝都洛阳。董卓临行前交代过苻坚与徐荣,只要能够挡住关东诸侯联军的五日进攻,便可向长安方向撤离。

当夜,洛阳城内,董卓肥胖的身躯又一次的出现在眼前,刘协强行压住了自己的恐惧之情。

“相国,何事如此匆忙?”刘协小心的问道。

原本,刘协以为董卓在虎牢关对付关东诸侯联军,说什么没有三五个月也回不来。

在此期间,他就可以通过三公王允、杨彪等人秘密的召集朝中老臣,伺机发难。可没曾想到,还没等到他开始做一些小动作,这董卓就已经回来了。

生怕董卓是因为发现了一丝蛛丝马迹才赶回来的,因此,当刘协说话的时候,声音之中不由得更加增添了几分小心。

“启奏陛下,咱家夜观天象,汉东都洛阳二百馀年,先后已传一十二帝,气数已衰。观旺气实在长安,咱家欲奉驾西幸。尔等各宜促装。”董卓生冷地对着刘协与朝廷内满堂公卿道。

听到董卓要迁都长安,百官齐齐大惊失色。看这董卓的样子这么着急,怕是在前线打了败仗,敢情这董卓是要带天子跑啊!

百官尽皆暗中想到,不行,可不能让董卓这么轻易的跑了。等到关东联军打来之时,就是这国贼灭亡之日。

三公之一的杨彪当即急着说道,“相国,关中残破零落;今无故捐宗庙,弃皇陵,恐百姓惊动;天下动之至易,安之至难,还望相国鉴察。”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