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9章朱允炆:全体看我!我宣布个事!
大汉·武帝时期“这是要削藩?”
刘彻一眼定真。
第一条可以说正常,毕竟有遗诏在,第二条就显得有趣了。
这意思是诸王从此只能节制本府所辖兵马,地方文武官吏不准再听王府令旨行事。
“还未登基就迫不及待对藩王出手。”
“他是有多怕啊。”
卫子夫想到了西晋的八王之乱。
“可能是害怕重蹈西晋之事吧?”
刘彻觉得有道理。
西晋的确炸的比较彻底。
“打草惊蛇啊。”
……
西晋·武帝时期“能一次性就把所有藩王都得罪了。”
“也是一种能耐。”
司马炎看不懂这人的操作。
全惹火了。他的威望,从这时起就受到了相当程度的损害。
可能是自己太废了吧……
“毕竟藩一定是要削的,而且越早越好……”
……
【年轻的皇帝准备施行自己的执政计划。】
【他罢斥了一批洪武旧臣,开始起用新人。】
【在这批新人中,有从兵部侍郎进为兵部尚书的齐泰、有从翰林院修撰进为太常卿的黄子澄,还有从汉中府教授升为翰林院侍讲的方孝孺。】
【朱允炆生于皇宫,自幼与诗书为伴,身边大都是文墨之士,接受的都是儒家仁义治国的那一套。】
【这三人恰恰都是帝国的饱学之士,是书生中的道德标杆,他们的言行引领着天下读书人。】
【在三人的引领下,朱允炆就定下了治国方针】
【以儒治国、以礼治国。】
……
大唐·高祖时期“这是必要的道路。”
李渊觉得这个方针还是没问题的。
“就洪武年间那大案套要案、要案连大案的连环杀戮。”
“刺向敌人的同时也在刺向自己。”
“整个大明都难说清谁人是敌,谁人又是友。”
“那朱元璋又把功臣猛将杀了个底掉。”
“这长于深宫的太孙不依靠儒臣还能依靠谁啊。”
李世民不赞同。
“阿耶,只观宋朝一例就能明了。”
“书生治国并不缺乏飞扬之情,也不缺施政纲领。”
“但他们缺乏的往往是一种对于全局的掌控。”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这朱允炆若是不能明辨对错,只怕位子坐不稳当。”
李渊横了他一眼。
“用你说吗,他都上惠字了肯定是早死啊。”
李世民面无表情。
行,没茬硬找是吧!
“可惜不是每个上高字的都功劳甚大。”
李渊面无表情回望。
好小子!够劲吔!李建成坐在一旁看戏。
所谓无债一身轻,舍位一念起,顿觉天地宽。
你俩打起来才叫有意思呢。
……
【据《明史》记载,朱允炆继位一年后,大明刑部上报的在押囚犯比洪武时期减少了十分之三。】
【朱允炆信赖方孝孺,而方孝孺则建议皇帝用《周礼》制度来重新界定官僚制度中大小诸司的品级和阶勋。】
【为了将天下读书人散了的心,重新缝合起来,方孝孺建议朝堂应该归还文官应有的地位。】
【在方孝孺的建议下,朱允炆重新修订官制。】
【升六部尚书为正一品,设左右侍中,位列侍郎以上。】
【文翰、文史二馆,增设正心殿学士】
【改都察院为御史府,改都御史为御史大夫】
【罢十二道为左、右两院,改通政使司为寺,改大理寺为司。】
……
{这是在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六部尚书第一次被提到与都司同级的地位。}{要知道,朱元璋在废除宰相制以后,仅将分掌天下各项政务的六部尚书的品秩定为正二品,武官地位则高于文官。}{比如中央的五军都督府的左右都督的品秩都是正一品。}{朱允炆大幅提升文臣地位透露出一个信号,那就是抑武崇文。}{文官制度的修订预示着文官之治的开启,所以根子找到了。}……
大宋“物极必反,物极必反啊”
这文臣明显是在忽悠小皇帝放权啊。
说好听点,要他垂拱而治啊。
“这皇帝还是年轻。”
赵匡胤感觉这大明也要走宋朝老路。
倒不是文官哪里不好,实在是老朱压制的太狠了。
这势必会遭受反噬。
“崇文抑武……抑不得啊。”
……
【对于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来说,建文帝对他们的倚重与信任,给了他们无穷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