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 加剧内卷的当事人,东港的尴尬以及巅峰的期待(1 / 2)

一个星期前,说把项目忘记了,还没正式开始研究。

一个星期后,完成了。

王基铭不能理解王浩的研究速度,仅仅过了一个星期时间,怎么可能就完成了呢?

如此重大的实验分析,他们找了两个团队询问,得到的都是否定答桉。

王基铭对于王浩还是信任的,他知道王浩不可能平白的说已经完成,肯定是通过分析得出来了一定的结论。

“是所有都完成,还是只完成了一半,需要实验配合参考继续研究?”他心里很是不确实,就赶紧看了一下内容。

王浩发过来的就几张图表,上面标注了磁场强度和材质的关系,以及温度和材质的关系。

图表的内容清晰明了。

一看就知道已经完成分析,结论甚至都摆在了眼前。

丁宗权是和王基铭一起看结论的,他根据数据马上做了个计算,看着计算出的数值非常惊讶,他马上问道,“院长,王教授发过来的是最后的结论,还是大致的分析判定?”

两者是有区别的。

如果只是整体做一个简单的分析,也能够得出一定结论,但没有精细的分析,结论肯定会很不准确。

这时,让他们去做实验验证,目的就是利用新的实验数据,来继续做精化分析。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图表上的内容已经是最后的结论。

两种情况都是有可能的。

王基铭也不能确定,王浩并没有在电话里说清楚,但他也没有再去问,因为不管是哪一种可能都需要做实验验证。

丁宗权道,“按照这个数据来说,每一种材质的钢裂纹发生几率都会大大降低。”

“钢裂纹就是出现次品的主要原因,我们的次品率也会在现有的基础上大大降低。”

“数据应该会超过百分之七十。”

王基铭听了也深吸了一口气,“别说能达到全部效果,即便只有三分之二效果,也够完成预期目标了。”

他们做研究的目标就是把次品率再降低一半。

这样就能把次品率控制在5个点以内,甚至是25个点以内,也就达到了次品率极少的范围,生产线的技术可以说是成熟了。

他们持续在项目上做研究的目的,也是为了降低次品率,让生产线的技术更加完善,但现在也只是比最开始有了一些提升,距离百分之五十的目标还差的很远,数值上来说,也只比最开始提升了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

“不管情况是什么样,我们都马上进行试验证。”

在和丁宗权分析了一下结论以后,王基铭马上做出了决定,会议室的人都还在,他就直接交代起了工作。

双锟铸轧技术的实验验证,武钢研究院已经是轻车驾熟了。

从三年前开始,他们就围绕这一条生产线进行研究,中途还有自身的研发,以及和合金实验室的合作。

他们马上选了一种制造速度相对快一些的钢材,根据图表上的磁场和温度值进行调整,开启了实验设备,进行了模拟分析以及直接的制造。

这个验证实验需要一天时间,实验设备从下午一直工作到凌晨。

为了能尽快的获得结果,还有十几个人加班加点,就蹲在操作间里,凌晨的时候停下设备,继续进行下一步的操作。

到第二天上午的时候,工作人员就开始统计数据,也很快得出了结论,“这一次试验的次品率,占据所有钢材的2%以下。”

“这是一个粗略的估值,因为我们是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大部分都是成品,其中有一些有小的瑕疵,是否能算在次品中也需要分析。”

“次品率上的统计上,不到工厂的生产线去是根本不可能得出结果。”

这是统计后的结论。

在场的几个研究员听着都感觉非常的惊讶,他们之前做实验验证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个问题。

次品率低?

低到实验方式根本无法统计?

这个概念他们还是清楚的,也就是实验制造的钢材太少,无法准确的统计很低的次品率,换句话说,次品率已经低到了实验无法验证的程度。

“这应该算是大获成功了吧?”丁宗权的脸上带着兴奋,“王浩确实很了不起啊,几个数据帮我们解决了这么大的问题。”

每个人都对于结论很惊讶。

王基铭也同样非常惊讶,这对于武钢研究院来说,绝对是个好消息,他想了想,干脆联系了工厂生产线的经理,问了一下双锟铸轧生产线设备停止的时间,最后就直接把参数报了过去,“你们下一次的时候,就把磁场和温度调整到我说的数值。”

“这确实是实验,但也不用上报申请了。”

“你们正常生产就可以,我会派人过去统计一下次品率。”

“如果次品率比现在低很多,以后就按照这个数据生产就好了。”

等王基铭放下电话以后,再看看统计出来的数值,不由叹道,“王浩,真是神了啊!”

“八百万,值了!”

丁宗权马上道,“当初我听你说这个问题,就觉得让王浩帮忙做分析没问题,所以我才不断加价,一定要确定下来。”

“多花几百万根本没关系,问题解决才是最重要的。”

王基铭不由得想起,当时邀请王浩帮忙做分析的情景。

丁宗权好像完全不在乎钱,开口就往上加个几百万,仿佛他不是站在武钢研究院这一边的。

现在想想,还真是对了!

相比能完善双锟铸轧生产线,大大降低次品率的研究成果来说,八百万的投入又算得了什么呢?

……

西海大学。

王浩知道了实验验证的数据,也跟着轻呼了一口气。

分析,毕竟是分析,没有通过实验验证,谁也不知道具体结果怎么样。

现在知道了结果,项目可以说已经完成,他仔细回想了一下,也发现手下有人的好处。

针对武钢研究院的项目,他就只是做了核心工作,包括代码的编写、数据汇总记录等繁杂的工作,都是交给张志强和两个学生完成的。

所以他一直感觉都很轻松,全都加在一起,也没费多少时间。

“如果其他人能更优秀就更好了,到时候,就连分析整理的过程也能交给其他人来做……”

王浩思考着。

虽然研究已经完成了,结论也给武钢研究院那边发了过去,但是项目来说,还是要总结一下分析过程。

因为其中牵扯非常复杂的底层逻辑,总结的工作还是要他自己来做。

这也是耗费时间的地方。

他写总结报告,还不只是武钢研究院的项目,也包括自己的杰出青年项目。

他的杰出青年项目内容就是ns方程,现在ns方程已经完成,再继续也没有后续内容,自然就可以提前写项目报告。

项目还是早一点提交比较好,后续就可以申请其他的项目。

杰出青年项目的好处在于,资助经费是不会收回的,只要正常完成的项目,剩余的经费依旧会放在学校账户里,继续使用支持其他的科研工作。

这一笔资金就的是对个人的资助,那么早一点提交成果报告,把项目直接结算掉,就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当然成果结算肯定要在做报告之后,毕竟到现在还没有国际学术机构认可他的证明。

于此同时。

科学基金会,数学物理科学部的理论数学办公室,有几个负责人也在谈着王浩的研究。

话题是从今年的优秀青年、杰出青年项目开始的。

不管是杰出青年项目,还是优秀青年项目,每一年审批的数学理论项目数量都非常稀少,他们甚至还讨论成立特别的基金,来专门针对理论研究给予支持。

这主要是因为,数学理论的研究去和应用的研究竞争,几乎可以说没有任何的优势。

之前没有优势也就罢了,很多人都已经习惯了。

现在优势感觉更小了。

王浩的两个项目,似乎一下子就拔高了数学理论项目申请资助的门槛。

过去的两年时间里,数学物理科学部资助了几十项数学理论项目,其中经费超过五十万的项目就只有七个。

王浩个人占据了两项,第一个是优秀青年项目,研究质数分布概率,他提交了梅森素数、角谷猜想的成果,还包括完成角谷猜想证明的数学方法。

这个数学方法获得了陈省身数学奖以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之后王浩申请了ns方程项目,现在正准备进行ns方程问题报告。

看看他申请的项目内容,再看看他的研究完成情况,其他人甚至有些不敢申请了,就连评审专家的要求都变高了。

过去的二十年时间里,数学物理科学部也资助过很多顶级的研究。

其中ns方程相关研究项目就有好几个,但其他人用了几年时间,就只在研究上有一点小进展而已。

这已经很了不起了。

数学物理科学部的专家评审,在项目申请审核的时候就知道,花费好几年时间就只能有很小的进展。

如果能在国际顶刊上发表一篇论文,几十万、过百万的经费资助都值得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