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战援法华工,英法政府并没有给予足够认可,两国的报纸也没有进行应有的宣传报道。
以至于时隔十多年,除了亲眼见过的当地居民,其他法国人并不知道有援法华工的存在。而周赫煊做为法国最高奖项的获得者,却在颁奖仪式上,把这些故事讲给记者和评委们听。
法国佬还是很可爱的,最可爱的地方就是蔑视权威和政府。
一听政府居然隐瞒这种事情,法国记者顿时有了干劲。嘿嘿,你藏着掖着不宣传是吧,我就偏偏要写文章报道出来!
当天下午,便有不少记者往巴黎的华人聚居地跑,专门找知情人采访关于援法华工的消息。
当事人的讲述虽然没有周赫煊那么生动,但却字字泣血。负责采访的记者们,完全被这些故事给震撼了,同时更加愤怒——不远万里前来帮忙的中国人,居然被英法军官当做努力对待!
《费加罗报》很快便满版报道:“1916年6月,努瓦耶勒小镇的居民割完小麦,英国人就开始建设第一块营地了……几个月后,他们惊讶的看到,第一批中国人从火车下来,由手持粗木棍的英国士兵严密看管。这些中国人个头不高,穿着蓝色的大棉袄,带着小圆帽和毛耳罩,缠着绑腿,灯笼裤,手上带着身份识别的编号铜手环。他们的竹竿(扁担)挑着米袋、木板,前后晃悠,还有一个大轮子驾着三角把手的独轮车。这些外来者气色非常差,但纪律严格……”
《费加罗报》的文章写得很详细,既描述了英法军官对中国劳工的残酷虐待,又着重讲述了中国劳工对战争的作用。特别是中国劳工用血肉之躯,在战争前线趟德军布下的地雷,这一段内容让人读起来震撼而心酸。
……
来自美国的经济危机,暂时还没有影响到法国,如今的巴黎依旧繁华热闹。
乔治是个普通的公司职员,他刚被派到外地出差回来。在登上回家的火车之前,乔治走进车站书店,对店员说:“龚古尔文学奖的评选结果出来了吧?”
“是的,先生,就是这本《神女》。”店员抽出一本新版法文《神女》说,包装跟以前大同小异,但封面上加印着一行小字“龚古尔文学奖获奖作品”。
乔治没有用手去接,而是问道:“你可以把它包起来吗?”
“当然。”店员笑道。
法国人有个有趣的传统,因为龚古尔文学奖刚好在圣诞节前颁奖,所以每年圣诞节来临时,很多人都选择把当年的龚古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当做圣诞礼物赠送给亲戚朋友。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销量只有两三万的,一旦获得龚古尔奖,瞬间就卖出七八十万册。
等店员把书包好后,乔治又说:“来两份报纸,一份《费加罗报》,一份《巴黎日报》。”
“好的,请收好。”店员取下报纸道。
乔治把放进皮包里,捧着报纸边走边看。直到火车启动,他终于读到《费加罗报》关于华工的内容,忍不住惊叹道:“上帝,简直难以置信!”
心绪难平的读完《费加罗报》,乔治又连忙翻阅《巴黎日报》,终于在其中一个版面找到相关消息——龚古尔奖得主,现场讲述华工血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