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喜之下说干就干,第一步必定是先要圈定未来置产的重点范围。
因为俗话说,好钢要花在刀刃上嘛。
再多的钱那也不能见什么房都要啊,投资总得有的放矢才行。
于是洪衍武就买了张京城地图开始在上面画了起来。
而他因前生既知道未来会如何演变,这一世又屡受父亲的启迪和教诲,那做出判断自然再明智不过了。
最终定下的核心区域就在长安街以北,安定门往南,西至西单西四,东到东单东四这个范围之内。
至于为什么这么圈?
理由相当充分。
首先就是因为这个范围里的房子最好。
要知道,在城墙被拆之前,京城是呈“凸”字形的,分成内、外两部分。
内城在北,平面呈东西较长的长方形。
外城在南,亦称南城,东西各宽余内城五百米有余。
而内城又分为三重,也可看作是三个同心圆。
中心是紫禁城,第二重是皇城,第三层为围绕皇城的大城。
过去人们常说“内九外七皇城四”,即内城九门、外城七门和皇城四门。
说的虽然是城门,却也很好地概括了京城的轮廓。
另外,传下来的老话儿又有“东富西贵”一说。
这话的意思指的是,内城城西多是天潢贵胄的“府门儿”,内城城东多是官僚政客,巨贾富商的“宅门儿”。
至于为什么会有“东富西贵”的现象产生呢?
这是由京城昔日的布局决定的。
一来,长安街是内城唯一直通东、西城的纬线。
而它的中段却因皇城的存在而被封闭了。
因此在清亡之前,京城东西的交通非常不便。
必须往南绕行前三门,或往北绕行地安门外。
明清两代一直如此。
这就造成了同系一城,东西两边却相对隔膜的局面。
二来,府门儿,即王府。
里面住的,是爱新觉罗子弟中最上层的部分。
他们的这些府第可以不受本旗地界限制,选择的都是环境较为安静和宏敞的地方,许多是依明朝的宅第改建。
最标志性的例子,就是京城西北的什刹海周围与积水潭以南,这片京城最风光旖旎的地带,成了他们定居的首选之区。
而像洪衍武外祖母家居住的“半亩园”,虽然在旗人堆儿里,已经算比较煊赫的府邸了。
但仍在身份地位上与真正的亲王贝勒没法比。
所以完颜氏才会住在城东,从地段上就彰显着地位的距差距。
如果有谁再有心去查看一下统计数据,那就更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了。
因为京城的清朝王府,在西城有十分之七,东城只有十分之三。
而东城的十分之三中还包括一些蒙古王公的府第。
这就足以说明,“西贵”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并非泛泛空谈。
反正总而言之吧,洪衍武现在圈定的地方,那目标定的绝对的稳、准、狠啊。
说白了就是过去的皇城范围,又大了那么一圈儿。
但这一圈儿可不是白大的,额外把“积水潭”、“什刹海”、“国子监”、“簋街”全都囊括其中了。
绝对是京城除了紫禁城以外,最核心的中心地带了。
不用多说,这个范围之内,自然有着京城最好的宅邸。
估计随便找一个规整点儿的院子,最少也够区级文保级别的。
其次呢,洪衍武圈定这个区域,还因为这个范围里的房子是可以永久保留下来的,不会遭遇拆迁的风险。
他和一般人不同,绝对不缺钱,没有一点惦记借拆迁发财的意思,也没这个必要。
他更看重的是这些核心资产的升值与利用。
在他的眼里,这些房子如果买过来都是带着房契的。
那是可以作为基业一代代传下去的,和那些文玩字画没什么区别。
如果有,就是更具实用性和商业应用性。
总不能他好不容易买了房子回来,又费了半天劲修好的房。
没美上几天呢,等九十年代政府一声令下,再给扒了。
那他不是赔本儿赚吆喝吗?捣这个乱干嘛。
有这工夫,还不如多收几件字画古董或者珠宝玉器呢,对不对?
当然,具体范围圈画好之后,洪衍武也不能光自己得意啊,他还得让他亲爹给掌掌眼呢。
这一是为了挨几句夸,二也是需要老家儿的支持。
想想看,买这些房,那过户总不能都用他的名儿吧?
实在太招眼了。
那好,家里人从上到下谁也甭跑。
从爹妈到兄弟姐妹,那都得挨个把身份贡献出来,过户当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