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信徒(1 / 2)

起陆 铁路山人 5423 字 2023-05-18

东西造出来了,就要卖出去。

大明传统的农村社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东南江浙富裕,北方和内地农村普遍贫穷。具体到而今的湘乡,虽然不至于像明末的陕西,河南一样,但是农民大都是一贫如洗,购买力低下,农民也不是不想买,而是不能。后世解放前的农村还有很多农民在用石制和木制工具种田,而陶碗,在经济硬着陆的九十年代初,朱诚一家还在用,而不是用好看滑腻的瓷碗。

虽然附近的消费者购买力低下,但是这里的市场还是很广阔,陶碗是日常生活消耗品,大家吃饭的家伙,不可或缺;起陆村附近,还没有看到有陶器厂,最近的购买地是十六里外的青龙镇才有,大概是要一斤半粮食或十文钱一个,(明制,本文采用朱诚的前世网络记忆,一石粮食九十二至九十四公斤,一斤(明为五百九十六点八克,一斤(明为十六两,一石粮食大概一百五十四至一百五十七斤(明,一两设定为一千文,为了便于以后笔者的计算计算,默认为一石粮食一百五十斤(明,一斤(明为六百克,一石粮食相当于后世的九十千克,另外,一两银子相当于后世五百元的购买力,一文钱相当于零点五元,15明斤x6克=9克,青龙镇中碗单价为粮食15明斤=9克=18市斤=拾文钱=五元钱,后世米价两块到四块钱每斤,后世超市的中号瓷碗大概也是两块钱到五块钱不等,大米和粮食有别,古代农业社会农产品和工业化产品价格也是差异巨大。

市场=消费人口x购买力x购买欲望

朱诚现在的产品,虽然傻大黑粗,但是也耐用耐摔,是每个人吃饭都要用的,又是日常消耗品,总是有需要的,朱诚相信,只要它够便宜,就能勾起潜在大明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就会有市场。

青龙镇的中碗卖拾文钱或者说一斤半(明制粮食一个,朱诚觉得半斤(明制粮食的价格就很好了,关键是要快点卖出去,解决现在的生存问题。

找好市场,定好价格,接下来就是看怎么卖了。

做事先要多谋,提供多个选择,然后要善断,找到较好的方案。

朱诚不打算自己去卖产品,因为太小太弱势了,人人可欺,需要寻找合作者。

人的贪欲不可测,需要有制衡,选择一个相对有操守的人。

在几个熟人里面,首先排除掉姓朱的三太公和老实人朱松,都是姓朱,要是起了利益争执,朱诚一定是孤家寡人一个,同宗之内没有人会帮他说话,孤儿无人权。

所以要选合作伙伴,最好在起陆村同样势单力孤的外姓人里面选,老朱家对外时应该会同仇敌忾,合伙欺负外地佬应该是他们乐意做的事。

教书先生解安,货郎郑超,萧大娘,首先排除掉假清高的解安,要靠他打开市场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去了,岂不饿死;郑超,看上去鬼精鬼精的,一点都不安分,现在的朱诚肯定会被他欺负,不放心;萧大娘就不错,心地善良的佛教徒,追求的是积善行德,造福子孙,有田有地有铺,是初期合作的好选择。

三月二十下午,朱诚来到萧大娘家。

“萧大娘,吃饭了没”,朱诚看到人就立即打招呼,这时候的农村人一般都是一天吃两顿,一顿朝哺,一顿昏食。

“是朱诚,大娘刚吃完,你呢”,其实朱诚是踩着点过来的,估算着萧大娘家吃完饭才过来,可不想被人当成吃白食的,特地来混饭吃。

朱诚开始了自己的忽悠之旅。

“大娘啊,我最近又老梦到观音菩萨”,

“又梦到了,菩萨跟你说了什么”。是的,每次朱诚与萧大娘的共同话题就是拜菩萨谈菩萨,一个佛教徒和另一个伪佛教徒,萧大娘可能没有想到一个小孩子满口都是胡话。

“哎呀,我求菩萨保佑我能吃饱饭,能过好日子”

“菩萨说,我还要继续吃一阵苦”朱诚说,

“可怜的孩子,没爹没娘,遭了这么多罪,菩萨怎么不发发好心,帮帮你呢”萧大娘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做祈祷状,“南无阿弥陀佛,菩萨保佑!”

“这只能怪我自己,菩萨说,我前世做的好事不够,所以今世注定要受苦啊”

萧大娘认真聆听菩萨的教诲。

朱诚郑重朗诵了一段《三世因果经》:

富贵皆由命,前世各修因。有人受持,世世福禄深。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善男信女至诚听,听念三世因果经。三世因果非小可,佛言真语实非轻。

今生做官为何因,前世黄金装佛身。前世修来今世受,紫袍玉带佛前求。

黄金装佛装自己,衣盖如来盖自身。莫说做官皆容易,前世不修何处来。

萧大娘越发虔诚,对朱诚所说的话深信不疑。文化程度不高的萧大娘,对朱诚这个不识字的小孩,能说出这么多艰涩难懂的佛经,那是相当充满敬意,这发自内心的敬意,不是给朱诚这个苦孩子,而是给托梦于朱诚的观音菩萨。

朱诚说的道理,都只是转述菩萨的话。

“菩萨说我前世虽然不是大恶人,但是做的善事也太少了,那些做了很多好事的大善人都可以转世轮回到富贵之家,像我这种好事做的不够多的人,就要继续受苦难”。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