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皇帝111(1 / 2)

天子早择定了皇后,对文臣来说是件大好事,不用担心突然的皇家选秀扰民,折腾得京畿百姓鸡飞狗跳地匆忙嫁女了。当然这消息也传递的很快,京畿各县的县令们很快就都知道了,然后都不约而同地松了一口气。

宫里每次采选修女的时候,负责采选的宦官都免不了会引起所到之处的鸡飞狗跳。每到那时候县令是最紧张的,会突然被宦官勒令关了县城的城门,然后按着人口黄册,把所有适龄的女孩子都划出来,让里长通知百姓挨家挨户把人送到县衙,人不走就不得安宁……

今年得去给天子上一柱高香去,是京畿县令们的普遍想法。

有赞成的就有失落的。京畿百姓家里有伶俐女儿、年纪又在十二三到十四五岁这个范围的,可就不那么开心了。皇家隔几年就会在京畿选秀一次,既往那些女儿进宫做了妃嫔的,谁家不是立即就换了门楣,父兄得了官职、住上砖瓦大院落,能吃肉能穿绸了。

但是这些底层的百姓怎么想,对大局没有任何的影响。就是京城的那些勋贵人家,得知英国公的唯一女儿被天子选为皇后,也只是关上门在家里嘀咕几句、冒冒酸话的了。可即便是这样的人家也没有多少,心里不高兴的也都是家里有那算是出息的、能承爵的儿子、准备踮踮脚去娶英国公女儿的。

唉,眼看着英国公地位继续牢固、英国公世子被天子重用,可惜自家却沾不到边儿。想想英国公夫人这一年对谁都说要多留女儿两年,谁家露出求亲的意思都不搭茬的模样,收拾心情冒雪来英国公府祝贺的勋贵夫人们,就有一种窥视到内幕的感觉。

肯定是英国公早就巴结上天子了,不然多少年勋贵都不得进兵部,怎么他国公府的世子就一跃成为兵部侍郎了呢。

英国公夫人对络绎不绝来贺喜的人家,吩咐三个儿媳妇与自己一道待客,婆媳都是才知道这事儿的表情。至于相好的人家提出的摆酒庆贺,只推说圣旨还没下呢,等事情落定了再说。

当事人张嫣是早躲回自己的院子里,不见任何客人了。

朱由校自己宣布了选后之事,等朝臣们都离开了,乾清宫的大大小小宦官们围上来道喜。

喧闹了一阵子之后,朱由校吩咐乾清宫的所有人:“这事儿都放到肚子里去,朕刚没了十妹,跟着又没了七郎,别让有一心半点儿的消息传出乾清宫。”

贺喜的宦官们立即都拉嗒脑袋了。忘记皇爷才死了弟弟和妹妹呢。

第二天朱由校带着六部七卿的、侍郎以上的官员继续商讨明年的预算。这一次轮到了户部的。户部尚书汪应蛟把工部尚书王永光透露出来最好把陕西、山西的部分百姓移到辽东,以保证黄河中上游的植被,尤其是树木种植的必要性等等总结出来的公文传给在座的每一位。这也是朱由校提出的新工作方法之一。

看到眼里的东西,总比单是耳朵听要好一些。

汪应蛟把自己带着户部的近百位下属,商议出来的初步的迁徙计划也提交了。计划是用五年到十年的时间,使陕西、山西的人口减少一半,这样加上去平朔煤矿做工的、余下的半数人口中,要安排一半的人专门从事植树护林之事。

目的是要在十年后,让甘肃、宁夏、陕西、山西三省的人口也要降到秦汉时期的规模,好恢复到唐以前的树木覆盖。

朝廷要为这植树护林的人员、还要为在平朔挖煤的煤工提供养活他们和家眷的粮食。

户部的迁徙计划很大,除了与天子一样知道消息的内阁阁臣方从哲、韩爌、叶向高,还有工部的等几位,其他人基本都处于懵懂中。

几百万人口迁徙,这可不是什么小事儿。

朱由校给群臣以足够的考虑时间后,带头表示了自己对迁徙计划的认同。工部尚书王永光表明对户部移民计划的支持。

叶向高等不到方从哲说话,就跟在王永光之后发言。

“黄河每年都要决堤,朝廷年年都要花费银子在河工上,单是在下游筑坝并不能将黄河水束缚住。就像鲧治水,哪里的堤坝危险了,就加高就堵哪里可不成。大禹的疏导治水法有用,但考虑黄河本身携带了大量的泥沙,会逼得我们把堤坝越筑越高,其后果是有朝一日会出现一条地上河。

本朝潘时良找出了黄河不断决口的原因,那就是泥沙壅堵了河床,他提出的筑堤堵决、淤滩固堤和蓄清刷浑的根本是要束水冲沙,有效地减少黄河河床泥沙的堆积,但这也是被动的应对黄河泥沙的方法。

我们应该主动地去减少黄河从中上游携带下来的泥沙。

所以我赞成户部的移民计划。减少黄河中上游两岸依靠黄河灌溉农田生存的人口总数,甚至让黄河主河道的百里内都是能固定水土的森林,才能够彻底减少黄河水携带的泥沙。

还有我建议把甘肃、宁夏、陕西利用黄河水灌溉农田的一些县,做为先期迁移的首选。一边堵中上游的分流,一边在中上游植树。”

有关这么大规模迁徙百姓的事情是非常重大的事情。尤其是从秦汉时起,土默川(河套平原)就有开渠引水耕种的传统,后来虽然朝代更迭,一度变成了畜牧之地,但是引流过去的黄河水滋养着土默川的树木草场。

这也是大明的一个重要马场。

崔景荣站起来,“陛下,臣认同在黄河中上游的计划。但是土默川是朝廷非常重要的马场。离了这个马场,将不能保证军中战马的供给。”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