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外, 春风未暖。
萧君泽走出大殿,一反刚刚在皇帝面前的桀骜不驯,对着青年微笑拱手行礼:“在下君泽, 见过彭城王。”
他行走于洛阳宫廷长廊之上,眉眼温柔带笑的一瞬间,周围宫人的呼吸声似乎都在一瞬间静止了。
那是一种一眼望去, 心神弱些,便能让人忘记先前所行之事的惊艳。
元勰也怔了一瞬间, 但随即回过神来, 声音也不自觉柔软起来:“小王元勰,不才忝为中书令,有幸共事,还请阁下多多指点。”
萧君泽微笑道:“殿下,陛下与你说起过我么?”
这俊美儒雅的亲王神情中带着一丝好奇,看着那刚到自己胸口的少年, 温和道:“有所耳闻,曾听皇兄所言,自南征时, 得一大才, 仅此一人,这兴师动众,便不算无功。”
元勰还说起当时他们兄弟们十分好奇,便问这大才是大在何处。
随后便听皇帝历数三国至今,各地的人口、天气,古籍记载,讲出了气候论,证明为何会是由北至南一统, 而非由南至北一统天下。
全是因为北方气候一但恢复,良田广厦无数,国力雄厚,远胜南方多矣……
他说到这里,眉眼间皆是风发意气,似乎饮马长江,一统天下,便近在眼前。
萧君泽微微一笑:“想得很好,但一时半会,没可能,做不到。”
元勰一怔,不由苦笑道:“阁下在皇兄面前,也是如此说话么?”
“是啊,反正他也不会生气,”萧君泽微笑道,“他脾气不错,只要不扯到冯司徒身上,便很能讲道理。”
只元宏虽然讲道理,但道理要是讲不通了,下起手却是一点都不含糊的。
元勰也笑了起来:“有道理。”
说到了共同话题,关系便很容易拉近了,元勰早就对皇兄口中的奇人充满了好奇,便将原先心里的一些困惑询问而出。
当下朝廷最热门的话题,无疑就是皇帝的改革了。
元勰想知道这位奇人对这次改姓易服、更改官制的行为如何看。
萧君泽便答道,不看好。
这话不算逾越,朝廷里那些反对的臣子,能从洛阳宫廷排到城门口去,说过的重话比这重多了。
“此言何解?”元勰问。
“这可太复杂了,一句两句,说不清楚。”萧君泽随意打发道,“你我,还是先说说这运河之事吧,你想必已经知晓,为何要筑这运河了么吧?”
“皇兄的意思,筑此河,能连通幽州与洛阳,便于运送军粮,”他又思索了一下,继续道,“尤其是草原上马匹牲口,从前需翻越阴山、要走平城,太行山,自漳水而下。若是能修通此河,便能翻越燕山,直通洛阳。”
萧君泽摇头道:“那只是表面文章罢了。”
元勰道:“愿闻其详。”
萧君泽便将人口/爆发与草原上的牧场矛盾,讲给他听,反正看样子元宏还没给弟弟讲过,不用再编新理由,凑合着先用用。
如他所料,这种根植于最后世,用最简单直白的数据,来推算出未来的办法,对一个长年被儒家三纲五常、劝课农桑,仁义之论包围的年轻人,几乎是能改变认知的理论,是何等震撼。
“……所以,修这条运河,不但能让天下富饶,还能加快胡汉融合,”萧君泽慢条斯理道,“所有的隔阂和误解,都源自于未知,当十余万草原丁役替他们服役,开凿运河,他们的畏惧便会减少,不说感动,两边接触多了,便知道都是普通人,草原人到了汉家地,也能很快学会语言……”
元勰听到这,肃然起敬,觉得这比直接禁胡语可有用多了,而且还解决草原大患,岂只是一石二鸟,简直是一石头打死了一整窝的鸟儿。
“再者,这十数万人并不是要做一辈子活,”萧君泽微笑道,“他们能再回草原,朝廷最缺的便是力役,只要他们愿意再回来,朝廷也未必不能再起专人,兴修水利,再者,运河一修成,拉纤、运货、造船,百业自成,能容百万河工,让草原再无乱起。”
元勰被深深震撼,他的面前仿佛已经出现一卷宏伟蓝图,看到沿河成片的繁华乡镇,草原人带来牛羊,来汉地生活,看到天下安宁富饶……
“然而,这些事最重要的,便是要说服诸位草原头人,”萧君泽话锋一转,神情有些惆怅道,“我虽然有些急智,却也不懂胡语,更不知草原诸部性情爱好,怕是有些麻烦……”
元勰肃然道:“先生放心,小王虽不才,却也对此略知一二,愿助先生,成此大业。”
他原本还觉得这是个苦差事,对皇兄将如此重担放于他肩上,有些惶恐,担心驱使民力过盛,有损朝廷威望,但如今听到君泽先生一番教导,才知这是何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伟业。
掌管如此大事,是他有幸矣!这位年轻人甚至心中已经生出一股豪情,要以此做出一番成绩,不比每天在宫中当中书令,传递文书来得畅快么?
萧君泽目光里便带上了赞赏,道:“我在洛阳见过不少俊杰,如你这般,心怀天下,又沉得住气,不焦不躁的人才,却是未见过第二个。”
“先生谬赞了。”
“我不是夸奖你,”萧君泽目光平静而认真,“好就是好,坏就是坏,这世间事,本就有定数,是人心有了高下,才让人想得多了。”
元勰微微红了脸,但又十分感动:“先生说得有理,是小王着相了。”
萧君泽点头:“既如此,便随我一同,去看看我为修河准备的东西。”
还不知道自己会面对什么无知青年点头,带着胸中豪情,跟了上去。
天上晴朗,蓝天如海,白云如羊群。
他的心也仿佛回到的草原上,吹着苍茫的风,追随着心之所向,去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