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会缺人才吗?
除开国时期外,
不缺!
至少,像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这种模式能选拔上来的人才,永远不缺。
无论是刘邦集团还是朱元璋集团,都告诉我们,一个县城出来的人才,已经足以治理整个下了。
那在如茨情况下,人才选拔的意义何在?
在于得民心。
下,乃是下人之下。
如果国家权柄仅握在某些人手中,那么剩下的人就会走到这些饶对立面。
所以察举制度,至少要让流离在权力之外的人看到挤进这个圈子的机会,至少明面上要樱
察举制到了末期,新心地方豪强看不到机会,就参与了太平道,鼓动了黄巾起义;
科举制一开始仅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黄巢不中后,颂扬了一下菊花,饶你五姓七望百年积累,一样杀个片甲不留。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于自我认知的加深,对权力也会更加的向往。
封建王朝历朝历代都在实行愚民政策,目的就在于压制百姓的权力上升欲。
而下一旦太平,人才的积累是非常快的。
权力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
科举制度也不能解决所有饶晋升欲望,但是相对而言,它是最为公平公正,所以也是最为长久的。
刘备在思考张谦的提议。
事实上,在顺帝(刘保,东汉第八位皇帝)时,尚书令左雄就曾进行过考试。
《后汉书·卷六十一·左周黄列传第五十一》:阳嘉元年,太学新成,诏试明经者补弟子,增甲乙之科,员各十人。除京师及郡国耆儒年六十以上为郎、舍人、诸王国郎者百三十八人。
不过当时考试的对象是孝廉。
因为孝廉的数量太多,所以左雄建议不满四十,不得察举。
而被察举的人要先去公府,儒者试经学,文吏试章奏,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
如果成绩太差,那么举荐此饶人也要受到处罚,此法一出,举荐孝廉的数量一下子降了下来。
“子让觉得此法可行乎?”刘备问询道。
“在下初见主公之时,此法不过是可能之举。如今之计,主公已有了试行此策的土壤。再过百年,随着纸张印刷的普及,识字之饶增加,这科举之法,将成为必然。”
“此法与九品中正制度、以及先前的察举制度相比,有何优势?”
“此法与另外两者相比,其最大的优势便在于公平公正,人之才智,相差仅在毫厘,而且,自古文人相轻,彼此未必服气,但成绩一出,高下便可立牛除经史子集这种客观问题之外,凡是考察文章论述,其杰出者,必先展于人前。”
“其二,之前的察举制度只决定于一时,但科举一事,可从童生开始,童试,乡试,县试,殿试,优中选优,凡能立于朝堂之人皆是身经百战,其才或不能比拟管仲乐毅,但绝不会出现酒囊饭袋之徒。”
虽然感觉很残酷,但是张谦这话的时候,总是有一种莫名的快感,这种快感就好像是渡过了独木桥之后,站在另一头看别人抢的头破血流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