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少年的麦田(1 / 2)

在第一家园,一天也有24个小时,只不过划分的很平均。早上七点到晚上七点整整十二个小时都是白天,晚上七点到第二天早上七点整整十二个小时都是夜晚。

这里没有春夏秋冬的概念,永远都是保持着最适宜人类居住的温度,不过为了让来自不同国家的居民都能适应第一家园,这里也划分着多个不同地区的气候地貌板块。

在有重大节日到来的时候,第一家园也会作出相应的气候调整。比如到圣诞节和春节来临的时候,虚拟天空的天气系统就会人工降雪,气温也会适当降低一些。

尽管有一部分居民觉得这根本就没有必要,因为他们觉得节日也好,生日也好,都是人们给那一天赋予的特殊意义,除了划分今年和明年的间隔也就没别的用处了。

除了不同气候地貌特征的居民生活区,第一家园的最北边仿照着北极建立了一处小型模拟场地。最南边是沙漠模拟场地,最东边是热带雨林模拟场地,最西边是海洋模拟场地。

即可以供这里居民游玩探险,也方便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做一些简单的实景实验。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只是想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爱好里也成了奢望。

有些人只把某一项天赋值给用完了,他们没有精力再去应对生活的琐事和人情世故。他们需要一个能充分展现自己天赋的舞台,他们渴望一个能认可自己的世界。

彼得站在卧室里,眼神空洞地盯着窗外的麦田,手指不停地在空中比划着。他保持着这个姿势已经一个早上了。

这个少年的脑海里飞快地运算着几条数学公式。在这个只属于他的世界里,无数的数字把他包围在中间,它们跟少年诉说着宇宙的奥秘,展示着世间万物运动的规律。

彼得喜欢数字,喜欢数字的不断变化,喜欢数字的相互转换。如果说全世界都会欺骗彼得,那唯一能信任的就只有数字了。

彼得的父亲生前是一位中学的数学老师。面对学生和彼得,他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

“基础数字只有短短十个,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只会用到加减乘除,可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往更深的方向探索数学?因为数学里有宇宙规律的秘密!”

加里森站在那一片金黄的麦田边上,他看见彼得也站在二楼窗台前,目光朝着自己。加里森试着向彼得招了招手,可彼得丝毫没有任何反应,就像假人模特一样。

每次加里森来拜访彼得都会先到他卧室外的麦田上。加里森知道这个少年每天早上都会站在那里看着这片麦田。

“不知道这个可伶的孩子又在思考什么复杂的问题。”

虽然彼得没有理会加里森,准确的说他就没有注意楼下有人正在和自己打招呼,但加里森依然保持着礼貌的微笑。

这幢外表老旧的乡村木屋是彼得从小居住的房子,父母去世后彼得便一直由年迈的祖母照顾。

本来这个患有自闭症的数学天才可能将永远这么孤单的过下去。直到他父亲生前的好友,一位数学教授偶然间发现了彼得惊人的数学天赋。当光环邀请这位数学教授加入时,教授拒绝了,但把彼得推荐给了光环。

光环成员经过测试后,发现彼得的确是他们要找到人,于是打算把彼得接到第一家园生活。

他们给彼得祖母的解释是他们是一家特殊学校,能保证彼得一生都会被好好照顾。这位年迈的老人担心自己去世后,这个可怜的孙子该怎样独自生活,于是便接受了光环的好意。

光环派出了加里森和另外一位心理学家成员,他们用了半年的时间才和这个15岁的孩子建立了信任。并且在第一家园建造了和彼得家一模一样的住所。

起初的彼得难以适应没有祖母陪伴的生活,他经常焦躁不安,情绪低落,时不时还会做出让人意想不到的举动。只有加里森一有空就会来找他聊天,并把彼得的注意力转移到数学上。慢慢的,彼得的情况才有所好转。

“喵喵喵!”

加里森站在窗户外对着彼得学起了猫叫。彼得正在专心的思考问题,如果直接叫他的名字会吓到他,只有学小动物的叫声才会让彼得安稳地回过神。

加里森见彼得没有反应,又叫了一次。这次彼得有反应了。他紧张地四处张望,见到是加里森再叫自己才放下心来。

“彼得,下来吧!我在这里等你。”

彼得先是愣了愣,然后转过身走到书桌前。他先是拿起一顶帽子给自己戴上,觉得没戴正又调整了几次。然后又拿起一个哨子挂在脖子上,也是调整到自己觉得满意才又接着拿起一个破旧的背包背在身后。

每次出门前,彼得都会把这三件物品依次穿戴在身上。回到这间房间时,他又会依次取下,摆放整齐。

加里森曾经问他为什么要先戴帽子再戴哨子,彼得说因为头部在脖子上面。

彼得打开卧室门,走到卧室门外把门关上,又打开来再关上。这个动作重复了三次彼得才走下楼梯。

整个一楼空空荡荡,没有任何家具摆设。

彼得走出屋门也是连续开关了三次。

他低着头走到麦田处见到了加里森。

加里森站在这一大片金黄色的麦田里,插着兜闭着眼睛。

这片麦田永远都会保持着现在的姿态,这是彼得的童年也是彼得的回忆。人造秋风吹拂着加里森和彼得,也荡漾着麦田。

从远古时代,人类就与地里长出来的稻谷互相牵连着,只有粮食充足的情况下人类才能没有顾忌地发展,直到今天也是这样。这是世世代代基因里传承下来的羁绊。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