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文人相轻,他们两人算是文武双全的,依然具有文人属性。
但这两人偏偏都受皇帝倚重,都是天启朝算得着的重臣,也都为大明立了大功,称之为国之干城都不为过。
本来孙承宗是没想在辽东搞什么大动作的,毕竟封锁围困建奴的国策是他提出来的,执行下来的效果也不错,没必要更改,也没必要大动干戈。
可此一时彼一时,现在朝廷的财力比去年好多了,建奴那边努尔哈赤也挂了,内部有点混乱,而且建奴跟蒙古人的关系也闹僵了,所以孙承宗觉得这个时候在锦州松山等地修建城堡,进一步压缩建奴的空间,不失为良策。
毕竟收复失地,对辽东将士是一件好事,既可激励人心,又可立功受赏。
可皇帝不同意。
按说天启皇帝这么年轻,应该属于血气方刚,怎么就对收复失地没有一点兴趣,反而是他·这个老师显得血气方刚了呢?
孙承宗都想亲自回京面圣,跟皇帝好好谈一谈了。
只能说这个时代的文官大多没有财政概念,都以为国家的钱只要用在正途上,该花就得花,国库没钱就找皇帝要,皇帝的内帑有的是钱。
富有天下的皇帝怎么可能没钱?
不是每个大臣都能达到张居正同样的高度的,孙承宗也不行。
明朝灭亡的原因很多,但有一条肯定是主要原因,就是崇祯皇帝没钱了。
历史上的天启、崇祯二朝,大明朝廷就没有出现一个给国库增加收入的大臣,善于花钱的大臣却比比皆是。
现在的天启皇帝,眼光早就跳出旧时代的框框,增收商税、关税、豪宅税,既增加了国库收入,又没有增加普通百姓的负担,没有加剧社会矛盾,大明方有如今的良好局面。
可是这些大臣们见国库有钱了,就想尽快花出去,依然没有哪个大臣在想怎样让国库增加更多的收入。
就是现在的户部尚书施凤来也没有这种概念。
只能说目前的大明,没有一个能达到张居正那样高度的大臣,所以说,现在的大明,还没有可以过渡到君主立宪制的政治生态。
这也不能怪臣子们,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君是君,臣是臣,臣子要是干了君主的活,基本上属于谋反,哪个敢这样做?
张居正敢以天下为己任,为大明做全盘谋划改革,是因为处于特殊状态,万历当时年幼,不能亲政,他这个内阁首辅才有那么大的权力,后来他死了,万历亲政了,马上就对他清算。
可见皇帝对权力看得有多重。
就算你是一心为国,就算你为大明立下不朽功勋,你掌握过至高权力,在皇帝眼里,就是一种原罪。
所以说有因必有果,这些通过科举考试上来的大臣,都是人精,明哲保身,避免皇帝的忌惮,才是立身之道,为嘛满朝文武没有一个真正为国谋划的大臣?
就是这个原因嘛。
如果将来天启皇帝英年早逝,他的儿子八岁继位,说不定也会出现如张居正一样的大臣,但现在皇帝春秋鼎盛,在朝堂上的威严日渐增加,怎么会出现那种强势的大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