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端正风气(1 / 2)

无论古今中外,在朝堂上的发言,都是冠冕堂皇的。

皇帝用一番大义凛然之言,让群臣无法反对,何况反对的意愿本就不强烈。

朱延禧知道这个时候自己必须站出来说话了,以弥补刚才自己在不明内情之下的乱挑毛病。

他是得到过皇帝最高恩宠的重臣,也害怕自己会被皇帝冷落,此时必须跟皇帝站在一起,否则就是立场有问题了。

“启禀圣上,圣上方才一番言语振聋发聩,臣等内心自省,大明的官员的确是越发的懈怠了,正是需要拨乱反正明正风气的时候,修身治国平天下,是吾等读圣贤书人的人生追求和目标,相信每一位忠心国事之官员都会如此,如果有人不愿以身作则,那他的确不配做大明官员,因为他已经忘记了读书时的初衷。”

这老家伙已经活成了人精,方向调转得如此圆润自如,真正是无懈可击。

前后两句话说得都是很有道理,偏偏立场完全不同,这才是老奸巨猾啊。

朝堂上最大的反对派调转方向了,代表着以皇帝为首的三股最大的力量,这件事自然顺利通过了。

现在的大明朝廷,是帝党一家独大,但帝党内部也分成好几个派系,有顾秉谦、施凤来等原来属于阉党的大臣,这些人都占着关键位置。

有朱延禧、丁绍轼等原来的中间派,这些人身后的追随者很多。

有徐光启为首的实干派,这些人原本是不善于拉帮结派的,现在看到皇帝振作起来了,一个个积极性大增,士气旺盛,但大多是中下层官员。

还有一些受东林党蛊惑,跟着东林党摇旗呐喊的,现在东林党的旗帜倒了,队伍散了,这些人就随波逐流了,一部分人追随杨涟、左光斗了,这批人大多是御史和科道言官。

自从都察院的左都御史从高攀龙换成了黄克瓒,都察院的风气变了许多。

黄克瓒老成持重,特别讨厌搞拉帮结派这一套,强调御史们必须做好本职工作,不好好干的,都被他踢出去了。

而高攀龙领导的都察院是当时朝廷党争的急先锋,最喜欢捕风捉影风闻奏事,和科道言官互为援助,在朝堂上掀起事端、鼓动争斗,把大明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只知争权夺利,偏偏不干实事。

而魏忠贤这个阉党首领是个文盲,只知一味打压东林党,殊不知反而让更多的官员同情东林党,因为大多数文官是反对太监当道的,如孙承宗、袁可立等人就是这样,东林党不仅没有被消灭,反而遍布全国,一时之间,争权夺利之事愈演愈烈,国事却日渐荒废,大明彻底走入深渊。

天启皇帝好不容易破了这个局,自然不想再出现党争的局面,所以一心要在国家制度上规定,大明官员必须注重实干,哪个官员不想干就滚蛋,这年头想当官的人有的是。

其实大多数官员刚开始时都想认真做事的,就像杨涟刚进入官场时,当了常熟县令,工作踏实,当地百姓称颂,可后来到了中枢,渐渐成了挑起党争的骨干。

只能说朝廷风气不正,而能够拨乱反正的只有皇帝这个一国之君,而前世的天启皇帝根本没有这个能力,接任的崇祯自以为是,其实是个二逼货,成了亡国之君。

朝廷这次订立的地方官员考核内容,就是从制度上确定了地方官员的工作内容,从根本上改变大明地方官员的工作作风,并且不是既要马儿跑又不给吃草,干得好的,个人收入将会大增,明确了官员上升通道的方向。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