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好像就是这么周而复始的循环。
如今凶猛无比的建奴,经过两百年的安乐生活,会变成提着鸟笼子在胡同茶馆里吹牛逼的八旗大爷,是宿命还是轮回?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循环,是儒家文化?是人类追求安逸生活的本性?
汉民族究竟有没有尚武精神?
答案是肯定的,直到后世,小孩子大多喜欢武器类的玩具,这就是刻在基因里的符号。
人们更喜欢强壮的,有力量的,而喜欢林黛玉那样的病美人,则是读书人。
看来读所谓的圣贤书副作用不小,不但会歧视科学,还压制了尚武精神?
天启皇帝陷入了深思。
皇帝,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一个国家的顶层设计者,不但要考虑边疆安危,也要考虑民生温饱;既要强大国家军队,也要引导民众意识形态;既要发展国家经济,也要平衡社会各阶层的权利矛盾,使之和谐共存。
普通百姓拥有生活幸福感,方为国泰民安也。
可见做一个好皇帝有多不容易,其工作难度是所有工作岗位中最难最艰巨的,不仅需要勤奋努力,更需要大智慧。
集全国权力于一人,也是集全国责任于一人,这种国家体制其实也不合理不科学,如果皇帝只是一个普通人,只会害了这个国家,明朝中后期的皇帝不就是这样吗?
还是早点过渡到君主立宪制比较好,自己的子孙后代也能省点劲,让一个人去操心,不如让整个内阁一群人去操心。
只是这君主立宪制恐怕又要和儒家的君臣之道相冲突,不改变大明意识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根本不可能搞君主立宪制。
大明的内阁,在皇帝弱势时会争取更多的行政权力,但他们在根本思想上并没有觉得内阁担负着整个国家的责任,他们的意识中,这个国家还是你皇帝的,这跟君主立宪制的内阁是有本质区别的。
除了张居正在万历初期时,确实像是一个君主立宪制时代的首相,但那时因为皇帝年幼不能亲政,万事都托付给了张居正,并不是国家制度发生了改变。
等张居正一死,万历皇帝就迫不及待的对张居正进行了清算,代表着皇权高于一切,使后来者再也不敢藐视皇权。
总之,现在的大明,君主立宪制的土壤根本不成熟,想要改变任重道远。
唉,想远了,还是先想想眼下的局面吧,原先设想的京营裁撤方案还是保守了,实际上现在能留下来的精兵只有三分之一,京营只能留用十一二万人,还有十一二万人转业到工部成为生产建设兵团。
京营的正式编制达到四十八万,在朱棣时代是满编在册的,且都是跟蒙古人作战能打胜仗的精兵,而现在只有区区十一二万人,至于他们能不能跟蒙古人、建奴作战,谁也不知道。
前后一对比,明初和明末的国力衰退一目了然。
朕的江山不稳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