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为了进一步方便大权独揽,赵桓又在中书下设立政事堂和军事堂,分别主管大周军政,而这两个部门只对赵桓负责。
但现在赵桓已然即位,不再是臣子,那么中书如此重要的职位便不能授予他人,否则皇权极有可能被架空。因此赵桓干脆直接裁撤了中书,使得三省彻底成为了历史。
政事堂和军事堂却并未步后尘,而是被赵桓抬高,少了中书这一级直接对赵桓负责。同时为了防止政事堂权重过甚,原本隶属政事堂的度支司也被抬到和政事堂军事堂相等的地位。
大周朝廷原本不显的六部也有调整,赵桓在朝堂新设一机构名为内阁,六部尚书入内为赵桓咨政,内阁内部第一人名为“首相,”大周第一任首相,是被赵桓赞曰“有参赞定测”之功的吏部尚书韩正言担任,副相则由军事堂主管冯义成担任,虽然他老人家现在还在长安,但并不妨碍赵桓任命。
大周两个定海神针般的人物都入了内阁任职,因此这个新设立的机构立马变得含金量十足。至于设立日久的中书被裁撤倒是无人关注,毕竟新官上任都有三把火烧,更不要说赵桓新君即位,定然是要好好革除弊政。
“陛下,老臣有一事不明。”赵桓刚刚在朝会宣布设立内阁,退朝后韩正言便忍不住前来拜会,“您设立的内阁,是不是有些权势过甚?您看看这一条,陛下您的批文若是内阁中有半数以上持反对,便有驳回的权利,需要退回政事堂或是军事堂重新商议。”
韩正言想不明白,历代帝王无不是以集权为目的,恨不得一人独揽整个帝国的大权,但为何到了赵桓这儿,却将权力分散出去。
听着韩正言的疑惑,赵桓也笑了笑,他推行内阁是吸取了后人的智慧,当然有些制度太过超前,以目前的生产力根本达不到,只能一步步来了。
“朕明白你的顾虑,容朕慢慢解释,”赵桓笑着示意韩正言坐下,“朕先问你一件事,最近你为太子开蒙,觉得太子心智脾性如何?”
怎么又说到太子身上了,韩正言不清楚赵桓卖的什么药,但还是老实答道,“太子天资聪慧,又十分用功,若是能加以教导日后定成大器!”
赵桓也知道太子的学习情况,但能听到别人夸赞自家孩子,也露出几分喜色。
“太子的确聪慧,日后若是能继承大统未尝不是一代明君。”
赵桓此时正值春秋鼎盛,说这话着实有些早了,不过韩正言对此仍旧识趣地闭上嘴,不发表任何看法。
“可是韩卿,你想过一件事没有,”赵桓收起笑容对韩正言道,“太子之后,也就是朕的孙子,你觉得心性会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