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招兵买马(2 / 2)

“行了,少拍点马屁,多替百姓做些实事。好了本王先回邕州了,就不在你这里多留了。”赵桓笑道,魏明其实水平不差,但或许是多年蹉跎在岭南一县之地,让他有些郁郁不得志,因而一见到赵桓这样的上官,就多了几分谄媚之色。

回到邕州第二天,赵桓便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新一轮征兵,有了银子撑腰的他这次打算一口气扩编到五千人。原先那八百人,都是赵桓按照军官水平培养的,拉起这么大一支队伍绰绰有余。

至于为啥不一口气扩编上万,实在是他养不起,而且岭南地区的汉人人口也不支持他这么做。

而且赵桓来到这个时代后,翻阅古籍后发现,想动辄数十万乃至百万大军,其实大部分都是吹出来的,要么都是算上了运送粮草辎重的民夫。真正有战斗力的,也就五六万精兵,剩下的都是战场气氛组,队友强我猖狂的那种。

重重原因加在一起,注定了赵桓只能走精兵路线,可征兵的消息刚一传出去,第一个上门反对的,竟然是刘知远。

“哟,刘知州怎么来了,难不成是想成为本王麾下的士卒?”赵桓打趣道。

“哎呀不是,殿下,您征兵和下官无关。但这个时节选的实在不对头!”刘知远连忙摆手,万一成了赵桓手底下的士兵,真怕哪天被他找个由头杀了。

赵桓思索了一下,当即悔的只拍脑门,自己真是被着银子冲昏了头脑,忘了此时正值开春,岭南各地上下都需要青壮劳力开垦田地,哪里有人回来应召?

“是本王草率了,”赵桓老老实实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不过征兵的消息已经传出去了,不能再撤回,不然本王威信何在?”

“唉,下官明白了,”刘知远叹了口气,退了出去。

其实赵桓也想考验一下自己在岭南的民心,毕竟自己在岭南推行仁政,不论是种痘法还是其他惠民之举,都让他在百姓中声威颇高。

好在这次岭南的百姓没让赵桓失望,许多百姓一听是荆南王征召,纷纷涌向了邕州,人山人海,早已超过了赵桓的预期。

他深思熟虑后,决定扩编至三千人。再多的话,以他的水平实在驾驭不了,毕竟不是人人都有汉淮阴的本事。

同时赵桓还正式赐予了这支军队封号,名字十分朴实,邕州军,从王府护卫一跃成为州府的地方守军,也算是高升了。

对于这些招募来的新鲜血液,赵桓也没有拉下对他们的训练和指导,尤其是思想教育和文化培养。之前的那八百人,别的不说,在三德子的教授下,虽说不至于出口成章,但起码也会简单的书写,不会被人骂成大老粗了。

这次赵桓打算亲自上阵,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如趁此机会多多在军中扶植自己的声望。

果然这些新招募的士兵在听说当兵不仅有可观的军饷,还能读书认字,尤其还是赵桓亲自指点读书,纷纷爆发出了百倍的热情。

要知道此时大周乃至其余诸国,都没有科举,读书认字的权利还掌握在世家大族手里,赵桓此举无疑是打破了世家垄断的做官之路,同时也给了寒门士子一个机会。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