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陛下!传旨太监已经回来,据说青州那边开始放粮,民心已稳住;泰州那边的流民也集中起来,开始施粥…”
大太监魏琦答道。
益皇:“嗯,稳住就好。柳州那边如何了?”
魏琦:“去柳州传旨的小康刚回来,让他进来一问便知。”
益皇:“传!”
一盏茶的功夫,风尘仆仆的康公公就跑了进来。
“奴才见过陛下!”
“嗯!起来回话。”
“朕问你,柳州的灾民安置的怎么样了?孙忠海可否尽心尽力?”
“回陛下!孙大人把灾民全部送去了南塘县…”
“混账!”益皇大怒。
“奴才该死!”康太监急忙磕头如捣蒜。
“不是说你,说孙忠海,南塘县总共有几万余人,如何一下接受上万灾民?柳州一州七个郡县,为何不能分摊…”
这时魏琦插话道:“陛下!你记不记得,上次剿匪孙刺史就是交给那个小县令办的,他们之间或许有啥过节吧!”
“嗯,不错,有这个可能。”益皇点点头道,“你去南塘县宣旨,可曾听说他们之间的事?”
康公公擦了一下额头的汗回道:“奴才在南塘县呆了一天,从下面人那里也听说一点…”
“怎么回事?”
“听说南塘县里有一家大户姓杨,是孙刺史家的亲戚,吴大人刚上任时,县里的好多大户都拖欠税银,七成的税粮收不上来,尤其,县里的杨家大户欠了最多,好像几年不曾交税了。”
“吴县令年轻气盛,催交税银时就抓了杨家家主,逼他补上税粮,因此,也就得罪了孙刺史…”
“哼!”
赵泓煜冷哼一声,又问道,“可那么多灾民他如何安置?他没有向你诉苦,向朝廷求援?”
“没有,奴才到南塘县时,人家都安排得明明白白的了。”
“哦?”益皇瞪大了眼睛,“如何安排的?”
康太监咽了一下唾沫接着道:“两千多人派去了批发市场,两千多人去开垦荒地,说是要打造万亩良田;一千多人去建房子,还有数百人去了水泥厂;还有…”
小太监顿了顿继续道:“还有两千人要修路…总之,都安排了活干,用吴县令的话说,让灾民有活干,有工钱拿,自食其力。”
“对!”康太监说着一拍脑门道,“他们讲一个词:把这叫做‘以工代赈’。”
“啪!”听到这里,益皇猛的一拍桌子。
“奴才该死!”小太监吓得又急忙磕头。
只听益皇大喊道:“好!好一个‘以工代赈,。”
益皇兴奋的直搓手,冲康太监道:“你继续说。”
小太监缓缓神,心里暗道:“说的好好的,您老拍什么桌子啊!吓死奴家了。”
“奴才回来时,灾民们都各自忙去了,按部就班,只有修路的那两千人没有动,吴大人说先不急…”
“哦?那些人为何不急?”益皇奇怪的接过话问道。
“吴大人把那些人都安置在杨家大院了,说是先住几天,等路规划好了再动工。”
“哈哈哈…”
益皇赵泓煜突然大笑起来道:
“这小子!真有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