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荣烧了半辈子瓷器,对于细瓷,有着极深的执念。
既然杨祈表现得很有信心的样子,他便让杨魁立刻动手。
杨祈也没有推脱,他让杨魁从最开始的采石制泥入手,从最初的环节开始。
之后的淘练泥土,制坯,修坯,上釉,烧窑等每一个环节,他都准备亲自过一遍。
当然,这并非一日之功。
杨家烧制瓷器的技术,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简单。
这个时代烧制的瓷器,主要是两种:青瓷和白瓷。
杨家地处北方,他们用的也是烧制白瓷的技术。
只是技术水平不过关,始终没法量产细白瓷。
中国瓷器的巅峰是宋元明清,无论是宋代的五大官窑,元青花,还是明代景德镇的瓷器等,都比现在的青瓷白瓷要强得多。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杨魁采石制泥的一举一动,无不透着标准娴熟,比十几年的老工匠都还要熟练。
一看他的架势,杨荣便放心了大半。
连续多日,杨祈都带着杨魁花半天的时间在窑洞这边。
不过,家里的事情他也在推进。
比如——第一辆大纺车。
有了柳雄送来的木料,他便让杨魁启动大纺车的制作了。
大纺车,在这个时代,妥妥的高科技。
中国古代的纺织原料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变化。
最开始是葛,然后是这个时代的麻,最后才过渡到棉花。
大纺车,主要就是用来纺麻的。
它分为加捻卷绕、传动和原动三大部分,可以达到32个锭子。
原来手摇式或脚踏式纺车,每天最多纺纱1-3斤,水力大纺车一昼夜可以纺一百来斤,差别是巨大的。
当然,杨魁现在打造的,是人力大纺车,需要专门的一个人来摇动,还达不到这个效率。
但人力大纺车之后,改造成水力大纺车就相对简单了。
在河流处多设置水力大纺车,一辆大纺车一昼夜一百来斤纱,比人工纺纱效率不知道高了多少。
在原先老纺车所在的偏房内,一根根木料在杨魁手中被炮制成各种不同尺寸不同功能的部件。
在杨祈让放慢速度的情况下,也只花了两三天,便把第一辆大纺车给打造出来了。
“小郎君,这就是你一直说的大纺车?”
秋娘好奇地仔细观察着这辆新式纺车。
小铃铛也不停地摸摸这里,看看那里。
“这么多的锭子。”
“没有脚踏,得有一个人来摇动。”
小水仙盯着大纺车,皱眉思索着,还念叨着。
“这就是大纺车。”
杨祈也有点小兴奋,说道:“秋娘,你拿一些麻缕来试试,我让杨魁摇动纺车。”
大纺车至少得要两个人来配合,双手摇动纺车可是个体力活。
32个锭子,和之前脚踏式纺车的两三个锭子,肯定是有很大区别的。
秋娘拿来一些纺纱的麻缕,和小水仙小铃铛一起,手忙脚乱地开始在大纺车上试验。
“错了,错了,不是这样。”
“黏在一起了,方向反了。”
“太快了,跟不上了,慢点!”
“哎呀,纱出来了!”
“麻缕不够了,快去再拿点。”
……
三女叽叽喳喳,不时地惊呼出声。
小半天后,大纺车停了。
不是出什么问题了,而是后院的所有麻缕,都用完了。
平日里够秋娘纺纱半个多月的麻缕,就这么小半天,消耗一空。
看着纱锭,秋娘小水仙都震惊了。
“小郎君,这大纺车,不能让其他人知道。”
秋娘脸色严肃,拍了拍小铃铛的脑袋:“小铃铛,你不许说出去,不然以后就不给你吃好吃的。”
连秋娘这种性格柔弱的人,都有了这种想法,可见大纺车给她们带来的震撼。
“秋娘,我不说就是了。”
小铃铛皱着小鼻子,眼睛一转,道:“有了这个纺车,我帮你纺纱,那以后是不是能吃更多好吃的?”
“嗯!”
秋娘难得地意气风发道:“有了这辆纺车,一天能抵得上以前干一个月,咱们能……能宽裕些了。”
一个月挣五千块钱,和一天挣五千块钱,那能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