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此时突然间单膝跪地,他抬头望着李善长,目光深邃而诚恳。他的声音缓慢而有力,语气中透露出深深的歉意和敬意,他说:“先生,前几日元璋对你有失敬之处,还望你恕罪,元璋今日才知先生之大才,还望先生能原谅元璋。”
李善长见状,连忙扶起朱元璋,他的脸上流露出感动的神情!他说道:“大帅,您说这样的话,简直就是折煞我了。如蒙大帅不弃,我李善长甘愿在你左右,肝脑涂地!”
朱元璋拉着李善长的手,满脸的喜悦与感激。他说道:“先生真是快人快语,咱就是喜欢先生这样的。我现在就让先生担任我军的军师职位,负责出谋划策,调度粮草以及各城池的赋税征收。”这个决定对于李善长而言无疑是一种极大的信任和器重。
李善长此时却站了起来,目光如炬,说出了一句话,使朱元璋陷入震惊之中。
李善长从容的说道:“秦朝末年,天下大乱,汉高祖刘邦布衣出身,但是他胸襟宽大,选贤任能,只用了五年的时间就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天下,成就了帝王之业!而大帅您和汉高祖刘邦的老家沛县也离着不远,我看大帅身上也带着一股王者之气。”
说到这里,李善长停了下来,缓了口气,又继续说道:“只要大帅你能像汉高祖刘邦学习,选贤任能,按照他的行为去做,那您也一定能统一天下,成就帝业!”
朱元璋听了李善长这句话后,脸上的表情从惊讶变为深深的思考。他怀着敬畏的眼神看着李善长,仿佛在这个智者的身上看到了无尽的知识和智慧。他站起来,再次向李善长深深的拱了拱手,语气中充满了决心和感激:“先生我一定听从你的话语,向汉高祖刘邦学习。”
这时李善长捋着胡子,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大帅果然气度非凡,天下的老百姓这次有救了。”他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却如同一股清泉在空气中流淌,让人感到一种宁静和希望。周围的环境仿佛也因为这个对话而变得更加明亮和温暖。
然而,此时朱元璋再度开口,说道:“先生,你认不认识一个人,他名叫张子豪,也是一个读书人。”
李善长愣了一下,眉头微蹙,他思索了片刻,然后摇了摇头,回答道:“大帅,在下并没有听说过此人。敢问大帅,这位张子豪莫非与我军为敌?”他的声音中充满了疑惑和忧虑。
汤和正欲插话,却被朱元璋抬手制止。他微笑着摇了摇头,说道:“没事没事,我只是向先生随便打听打听。先生你现在就搬到帅府旁边办公吧,晚上咱们痛饮一番,我给先生接风洗尘!”他的目光中透露出一种热情和期待。
随即四人骑着马向大帅府疾驰而去。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李善长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成功地将朱元璋的地盘上的政务管理得井井有条。各城池之间的粮草调度、税赋征收都变得有序而及时,一切都开始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在濠州城内的另一侧,大帅潘文在张子豪和孙德崖联手击败郭子兴后,被吓得如坐针毡。
在张子豪重新担任军师之位一个月后,城内的局势逐渐明朗起来。然而,潘文却无法放下心头的恐惧,他深怕孙德崖和张子豪联手对他不利。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潘文趁着夜色的掩护,带着数百名亲信,悄悄逃离了濠州城。
然而,他的离开并未给濠州城带来安宁。他的部下在归顺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一部分选择了归顺张子豪,另一部分则选择了孙德崖。尽管如此,濠州城的整体实力并未因此而减弱,反而因为潘文的离开,使得孙德崖和张子豪的势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张。
这时候张子豪部下有一万人马,孙德崖部下有一万五千人马。
此时,孙德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决定向明王韩林儿呈交元军元帅托托的大印。
张子豪也信守他和孙德崖之间的承诺,向明王上奏请求封孙德崖为淮王。明王在接到元军元帅托托的大印后,于是欣然下旨,赞赏孙德崖杀敌有功,封其为淮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