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让你看看楚霸王最后的波纹吧!
舒城外。
冷风吹过,夹杂着浓郁的血腥味。
“报,前军大破贼,舒城南门已洞开!”
震天的喊杀声中,一名传令兵小跑至中军。
“知晓了,传我命令,三千骑兵绕至城西隐藏,若是敌军想从城内离开,立刻进行追击。”听完汇报,项羽神色依旧平静,有条不紊地掌控全局。
但他握着墨麟戟的右手下意识地多用了几分力,青筋暴起。
旁边的陈鲁眯眼问道:“项伯伯,这舒城一破,是否说明庐江郡的逆贼即将被平定?”
自己跟在军中,稍微学到了一点儿韬略。
虽说要他前去带兵,那肯定不行,但阅读战场的基本局势没有问题。
项羽微微颔首说:“确实如此。”
想了想,他顺带解释说:“舒城乃是庐江郡内最为坚固的城池,此城一破,那这些逆贼便在庐江郡无立足之地。
他们在这边经营不久,并未有深厚的根基,失去郡府之后,想借县城抵挡我军兵锋,可谓痴心妄想。
舒城告破后,学你阿父在山岭间的游击战术,可能是他们在庐江郡留下部分势力的唯一机会。
但我不会给他们那个机会,第一时间就会彻底摧毁舒城的所有军事力量。
何况我这有荆军将领的大部分名单,他们中没有率可以领军队,执行游击战术的人。”
这般解释,几乎将所有的战略上的“知识点”,掰碎了给陈鲁去说。
从整体上的局势再到个体将领,面面俱到。
陈鲁赶忙点了点头,将这些话全部默记在心底。
等兄长从前线厮杀结束,回来的时候,再说给他听。
毕竟自己从项羽这里听完军事方面的解说,依旧两眼一抹黑,没有什么用处。
而告诉兄长的话,陈直就可以明白其中不少的关键。
当然,项羽之所以会和陈鲁进行如此详尽的分析,并非没有理由的。
原因其一。
他借着指点陈鲁,同样在强化着自己的记忆与思路。
项羽年纪大了,在战场上对形势的敏感程度有所下降,但基本的判断却更加老辣。
故而他提前安排好大致的计划,并且在脑海里作出足够多次数的模拟,再和陈鲁交流,加深印象。
最后战争开始,那么总体的局势就不会出现偏差。
原因其二。
他想多培养培养陈直,将自己的衣钵传承下去。
要知道项羽的那几个儿子,并未继承他的身体天赋。
他们往年在狩猎上的表现,甚至比项淇都略逊一筹,他们反倒对治国、治学颇感兴趣。
项羽对此颇感无奈。
要知道自己这身本领和韩信又有不同,单纯撰写兵书,恐怕只能传承三分之一,更多的经验需要通过战场上的厮杀,一点一点累积出来。
原本他早些年就很看好陈直,武艺不凡,敢于冲杀,在通过战争的磨炼,可以完成蜕变。
可大汉这些年实在太安稳了。
处于上升期,需要平稳发展的王朝,简直是有志成为名将之人的噩梦时代。
哪怕项羽出生在这个时间点,满腹军略同样无法施展。
直到现在,陈直才有了亲自上阵冲杀的机会。
原因其三。
项羽这是为了设置一道“保险”,避免自己出现失误。
要知道战场形势千变万化,他年轻的时候,自负可以洞察出敌人所有的薄弱,并且以最快的速度对军队进行调度,用闪电般攻击冲垮敌人的阵型。
现在的自己偶尔会犹豫和迟疑,而且持续前线冲杀,身体会吃不消。
因此项羽需要在陈直来进行辅助,作出某些判断。
他借陈鲁之口,去告诉陈直作战计划。
等到了战场上的形势进展到相应的阶段,那么在前线冲杀的陈直自然会调整麾下军队的进攻侧重,不需要后方一直作出调整,项羽肩上的压力便减轻不少。
诸多因素掺杂在一起,故而陈鲁在行军的过程中,基本上形影不离地跟在项羽身边。
回想着自己前几夜与兄长的几次讨论,陈鲁又开口好奇问道:“项伯伯,话说您之所以采用这条行军路线,是早有预料叛贼不会安排重兵驻守舒城吗?”
韩信送来的那些地图上,并非只有一条建议。
那未必也太小看兵仙的实力了。
厚厚一沓地图上,总得来说是提供了三个完全不同的大方向,以及零零散散十数条小策略。
最保守的方案,乃是让项羽据守寿春。
按照韩信的判断,逆贼北上,九江郡属于必经之地,那么项羽守住寿春,等于挡住对方挥出的拳头。
而且如果逆贼试图绕行,楚军可以用机动的骑兵去截断他们的后勤,数次过后,那些逆贼只能掉头,回来重新攻打寿春。
楚军有五万士卒,项羽在野战都不怵那些逆贼,何况是守城战呢?
但之所以称其为“保守方案”,是因为韩信建议项羽守城不出,等到周亚夫剿灭齐地的逆贼,两人合兵后,再共同对付荆军。
项羽看完后,评价为“中庸将领之上策”。
而韩信提出方案里,偏向主动出击的则有两条。
第一条是“围魏救赵”。
项羽率领楚军逆淮水而上,接着前去袭击江夏郡,包围西陵城。
江夏郡属于荆国向外扩张和运送物资的重要枢纽,楚军待在江夏郡内,等于是卡住了对方的脖子。
前方厮杀的荆军需要回防,留守后方的荆军必须前去解围。
那么楚军完全可以围绕着西陵城以及整个江夏郡进行设计,围点打援,把那些逆贼派来的增援全部吃掉。
而且韩信贴心地在地图上进行了标注,表面哪些地方可以进行伏击,大概又能够消灭多少敌军。
项羽仔细看完这个方案,过了好久,才出言评价为“淮阴一贯战术,良策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