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孤,要去见太王太后(1 / 2)

“赵?”

秦王看着竹简上的,那个歪歪扭扭的,看上去就像两个人在跳舞的文字,轻声念出。

在短暂的思索过后,他看向了秦泫。

“你认为,孤应当先收拾赵国?”

秦泫用力的点了点小脑袋,表示肯定的意思。

“当今天下,列国伐交频频。

强则强,弱……

则亡!

自孤继位至今,曲折颇多,就连孤的胞弟,竟也反孤!

我大秦,奋六世,只为吞并列国,令海内归一。

当今天下列国,已不复往日之强盛,尽皆畏秦如虎。

如此千载难逢之局面,便是我大秦一统宇内最好的时机!”

秦王缓缓起身,向着殿外走去,一步一句。

身后涌出一众郎官,郎中令樊於期自然也跟随了过来。

这樊於期曾因憎恨吕不韦纳妾盗国,于秦王政七年,散布檄文,欲拥立长安君嬴成蟜。

终,计不成,嬴成蟜反入赵国,被封于饶地。

秦军攻占屯留后,成蟜的部下皆因连坐被斩首处死,屯留的百姓被流放到临洮。

此事最终也不了了之,秦王痛失胞弟。

只是不知,若秦王知晓这一切,究竟会是什么反应。

想起这些,秦泫也对樊於期有了想法,绝不能让此人参与宜安之战,但究竟应该替换成谁,这确实是个问题。

而现在,秦王想要去任何地方,郎官必须寸步不离的守护王侧。

秦泫跟在秦王身后,迈着矫健的步伐,跃出宫殿大门。

殿外,一望无际的,尽是大秦的领土。

咸阳宫所在的关中地区雄居黄河中游,地势西高东低。

且对黄河下游各诸侯国形成居高临下之势,统治地位优越。

东周百年群雄并起,列国都想吞并彼此,但谁都没有旗帜鲜明的将统一天下作为最终目的。

西周号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但真正敢将这一理想付诸实施的只有秦人。

自三皇五帝时期,被誉为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就曾提出了“万国和”的主张。

“万国和”即指天下一家,万国一统。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

这种“万国和”的思想是后世大一统思想的基础。

大禹时,对内设立九州,对外建立五服制,开始形成统一观念。

九州制可以看做是后来分封制和郡县制的雏形。

它将全国分为九个部分,每部分设立州牧。

集中权力于中央,这正是大一统思想在政治上的表现。

商代伊尹提出“其难其慎,唯合唯一”的主张,这亦是对黄帝的“万国和”思想的发展。

百家争鸣时期,孔子提出了“大同”的思想,即“天下为公”。

这里面亦包含了大一统的社会理想。

可以说,孔子及其儒家学派是致力于打造大一统理论的先锋。

墨家学说之中,尚同尚贤,同是同非。

这种尚同的观念,亦是期望能够出现一个统一天下的中央王朝。

只有这样,百姓才能免于战乱之苦。

当梁惠王问孟子“天下恶乎定?”时,孟子说:“定于一。”

孟子认识到天下不会永远处于列国纷争的时代,最终的结果必然是统一。

而最终实实在在去实践这统一之事的,却是法家。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