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来重农轻商,但不管什么产品,在流通中都会使用到货币。秦始皇统一货币,货币从样式到重量都有明确的规范,当时流通的货币叫做秦半两,方孔圆形,一两24铢,半两12铢。秦朝短暂,秦末民间私铸货币,实际上的秦半两在重量上短缺严重,有人为得到铜,又把钱币拿去裁剪,所以流传下来的完整的秦半两极少。汉初吕后发现钱币上的问题不少,于是发明五铢钱,直至汉武帝将铸币的权限收归中央,两汉至晋初,抛去中间王莽乱政的数年,四百余年间的岁月中,五铢钱一直是社会主流货币。晋朝丢掉中原,直至南北朝,币制陷入混乱。
货币就是财富,它能用来干什么?对于皇帝,能用来赏赐给臣属,让他们听话好好干活;对于官员,以货币的领取俸禄那是最好不过的事了,当然也可以用来效忠上级;对于百姓,商品交易中用货币比较方便,还可以用来缴税、免除徭役和牢狱。
皇帝如何获得财富?一是通过发动战争,抢别人的,二是通过向百姓收税,当然这个是需要具体的官员们来承办的。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有赢便有输,获胜的国家可以拥有对方府库中的金银,当然最重要的财富是人口。人口增多,农业社会中的的财富也随之增长,国家的实力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后赵在石勒当政期间,采取督劝农桑遣返流民回乡、释放轻刑罪犯等措施,充实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石勒还鼓励生育,以增加农业人口。这些积极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在石虎当政之初,社会已相当殷富。石虎“以租入殷广,转输劳烦,令中仓岁百万斛,余皆储之水次。”石虎当然也延续了石勒时期的不少政策,或许大多不被史书记载。前燕的慕容皝也很注意发展生产,撤除苑囿,给无地农民分配土地,恢复魏晋以来的屯田制等,社会经济也有了相应的发展,但同时收的田税比较重。
前秦苻坚即位后,十分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力劝农桑、开放山泽、推广种植技术,征发官吏富豪家奴3万多人兴修水利,也使社会经济有较大的发展。前凉的张轨当政时,由于社会较安定,生产也未遭受大的破坏,中原地区大批难民不断涌入凉州避难求生。
皇帝富裕,有钱分给属下,属下当然乐意为其效命。另一边的东晋就比较凄惨,司马睿打发祖狄北伐,只给他千人粮饷,三千匹布,令其自行制造兵器,招兵买马。或许司马睿有远大的理想,奈何囊中羞涩,实力不济。
皇帝当然不怕没钱,只要手下肯效忠。比如祖逖赴命不久便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他是如何获得这些财富的?答案是——打劫。祖逖为了生存,也为了招兵买马扩充部队,祖逖及其手下,常常去劫掠富裕的大户人家。王导、庾亮等人来看望祖逖,发现他家里“裘袍重叠,珍饰盈列”,便笑着问这些东西是从哪里得来的。祖逖也不隐瞒,直言道:“昨天晚上又去南塘(今江苏省镇江市附近干了一票。”祖逖的好友刘琨只身前往并州任职,他的前任已经把人财物全部搬空,然而数年之后刘琨又在晋阳过上了奢豪的生活,他的钱财又从何处而来?或许这哥俩多少受石崇的影响,这位更是堪称魏晋第一富豪,他的财富也是在荆州劫掠富商而来。
连年战乱对货币的影响自然是极大的,西晋灭亡后,以五铢钱作为流通货币的时代便已经结束,更多的是用实物作为货币。金银自然不必说,北方更多的是用帛,南方则用谷作为流通货币。这更多的还是体现出农业的根本,正所谓华夏大地遍地是黄金,黄金在哪里?在桑树林和庄稼田中。农业最需要的是人口和土地,遇到战乱,曾经富庶的中原或许凋敝,曾经的荒蛮之地或许更能得到有效开发。
东晋在类似以州为单位的的各加盟“国”下成立。州刺史、数州的都督“忠诚”,便上缴一些金银土产,如若心情不好便顺江而下,反而将皇帝教训一番后劫掠而归。然而东晋在江东的统治期间,将曾经的“蛮荒”之地,开发成富庶的鱼米之乡。北方诸国如遇强主,则秩序井然,否则群雄纷起,战乱不断,但这其中也有对一些曾经远离中原的地区进行开发的一些正面影响。慕容氏在东北地区安置中原的侨民,苻坚开发破败的关中,凉州张氏对西北的开发功不可没。
在相对稳定的时期或者地区中,各级官员的俸禄主要又是哪里来?大禹将天下划为九州,原始部落制转为地理属性的行政区域。东汉增至十三州,州下辖数个郡国,郡国又下辖数个县。州有刺史,郡有太守,国有内史,县有县令。两晋十六国在州的数量上有增加,但大抵的官职名称似乎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一时期的官员本来应该由朝廷定期定量发放俸禄,然而当时皇帝手头紧,能发出去的只有一张任命状。那么官员如何自食其力,自己挣取工资?
史书记载,州级官员一般由朝廷任命,但不少刺史都有开府置官的权限,刺史只需把家属留京做人质。没有俸禄的前提下,州郡都有自己的屯田,官府将这些公田转租给地方豪族,地方豪族又将其转租给自家荫户。这里面有朝廷分配给地方长官的职田,田产可以抵俸禄。此外还有工商业中的税收,例如冶铁、零售(土特产税、经商税等,还有各种临时性收费,比如过河渡船费等。战事频繁时则可以利用对外、对内战争中的劫掠获取财富。
十六国至北魏孝文帝,官员的俸禄一直是个难题。有朝廷认可的职田或许是个好办法,甚至能带动偏远地区的开发。曾经在边疆设置的镇、戍,逐渐转变为州、郡。又譬如更加偏远广、交,当地官员为了获取财富,支持与外国人做买卖,于是广州、交州逐渐物产丰富。
州对郡、郡对县一层层的盘剥,但是有些郡国的地盘也比较大,州府不太容易指挥,时局震荡时,州内数个郡守谋划,甚至也可独自迎立刺史。这就涉及到州对郡县有效管理的问题。有些郡守可以直接由州刺史任命,但这样非朝廷任命的官员,法定俸禄仅有常规的三分之一,并且没有印绶。至于县一级官员,则基本为州府内官员兼任,一方面解决俸禄,另一方面方便管理。按规定朝廷定期派特使到地方巡查,但时局所限,频率非常有限。刺史就不一样了,辖区内比较好巡查。北方诸国比较相信为了便于统治,同样的管理体系,汉人、族人各一套,胡夏甚至出现一州三刺史的情况。反观东晋,州内也有宗室封国,南北基本一致。
陶侃在夏口(今湖北省武汉市附近驻军时,为了打击长江中的劫匪,于是让部下假扮商人流民,乘坐商船当作诱饵。劫匪闻讯果然上钩。然而经过审问,这些劫匪竟然是西阳王司马羕的部下。西阳在今湖北省黄冈市东附近,属荆州江夏郡,荆州的主官是陶侃。或许在那个年代,涉及到钱财,问题确实复杂。
从汉至魏晋,地方政府的财库一直分为内库和外库,国家财库为外库,外库里的钱没有诏令谁也不敢动用,内库也有严格的法令的约束。东晋十六国,这一制度基本形同虚设,朝廷又无法对荫户收税,这就造成州刺史、数州都督特别容易自立造反。为解决这一问题,北魏后期以及南梁只好将州约分越小,或许魏晋时期一县,到后来就升级为州了。
最后回到实物货币与金属货币的问题上。实物货币盛行,一方面反映受到战争影响物资还是有的,另一方面朝廷的信用太低,毕竟换的太频繁。金属货币,南朝对其特别执着,从开始的五铢钱到后来的四铢钱、两铢钱直至铁钱,金属的匮乏显而易见,但还是痴迷于铸币,这样更加方便对百姓的盘剥。不仅是铜匮乏,金银也十分短缺,从皇帝对大臣们的上次便可开出来。金的上次,从晋末动则数百斤到后来按两来计算单位,银也是如此。有人将金银的匮乏归咎于制作宗教礼器,或者对外贸易中金银的大量流失,实际还是时局不稳带来的因素更多一些。金属矿藏的开在,需要一个完整的工业链条,这就特别需要一个稳定的时局。
或许这些都是铺垫,南北朝结束后,众人期盼的盛世终将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