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 桓温灭蜀(1 / 1)

根据《晋书》记载,桓温是东汉大儒桓荣之后。但据历史学家田余庆考证,桓温是因支持曹爽而被司马家夷族的曹魏大司农桓范之后。或许桓氏这两支本身就是一家,龙亢(今安徽蚌埠怀远县龙亢镇附近桓氏必然是高门,因为两晋对于门阀的追求几近极致,若桓温的父亲桓彝出身平凡,肯定不会被以谢鲲为首的“江左八达”所接纳。正是因为桓彝跻身“名士”,其处理政事的水平十有八九是中下水准,正事干不出名堂,打嘴炮喝大酒嗑药裸奔样样精通。或许在这样一群人的后代中,桓温显得特别与众不同,“名士”们觉得土地还是需要真正有能力的人去守护,于是桓温迎娶拥有庾氏血统的公主。桓彝站队庾氏,深得温峤赏识。

桓彝在“苏峻之乱”中丧命,虽无能耐,但在留下了忠于朝廷的名分,这给桓温积累下巨大的政治财富。最终,在何充掌控朝廷后,桓温成为最好的平衡各方势力的棋子,接管庾氏的西府荆州。公元345年,桓温被任命为安西将军、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军事、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

公元346年,石虎掌控的中原,东边慕容鲜卑、西边凉州张氏,两线作战,无暇南顾。地处西南蜀地的成汉,国主李势荒淫无道,朝廷内外人心尽失,十多万个獠族部落出山作乱。桓温的情报工作在当时是顶级水平,能不断获得各方信息,而且能从中做出正确判断。此时,桓温认为是灭蜀难得的良机。如同两晋的朝局,但凡一个正确的决定出现,必然会有无数反对的嘴炮站出来,他们想要的是持续且稳定的环境。只有江夏相袁乔力劝桓温攻蜀,提议以精兵一万,轻军速进,待敌方发现时已经通过了其赖以为守的天险,得以成功。又认为北方后赵见晋军远征,会认为国内会有防备,不会进犯,而且即使进犯,长江沿岸的守军亦足以拒敌,指出被乘虚袭击的担忧其实不足虑。又指昔日诸葛亮以富饶的益州抗衡占据北方的曹魏,而今成汉据长江天险的上游,其实是个隐患,攻克蜀地也是对国家有极大益处的事。。

桓温于是决定伐蜀,公元346年十一月,桓温命令袁乔率二千人为前锋,率领征益州刺史周抚、南郡太守谯王司马无忌向成汉进军,上表朝廷的后立即行动。此时东晋朝廷里,何充已驾鹤西去,剩下的辅政大臣们属于“名士”一派,对掌控重兵的桓温没有丝毫办法,只能自我安慰,认为桓温兵力过少,又深入险要偏远的蜀地,担心他最终会兵败而回,只有唯有刘惔认为一定能取胜。

袁乔系陈郡袁氏(今河南省周口太康县附近,士族里的定级高门,桓温请出的谋士。周抚,周访的儿子,苏峻之乱结束前投靠温峤,后一直追随桓温,益州刺史本来是个空号,正好跟随桓温去拥有真正的辖区。谯王司马无忌或许与桓温夫人沾亲带故。刘惔则是桓温为数不多的“名士”好友,曾经桓温下雪天去打猎,路过拜访刘惔,习惯裸奔的刘惔看到穿着整齐又怪异的桓温,嘲讽道:老贼,你穿成这样是要干嘛?桓温笑着答道:我不穿这样你咋能稳坐家中打嘴炮。刘惔对于桓温伐蜀必胜的判断,来自于数次观察桓温下赌注,赢不了桓温就不会下注。这种判断人的方法不愧是“名士”,当然谁也知道,如果桓温取胜,那么“名士”们就不能在为所欲为了。

公元347年二月,桓温的水军从长江逆流而上,通过岷江到达青衣(今四川省眉山市附近。李势派人率大军赶赴合水(今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附近,以抵御桓温。成汉的前锋部队向犍为(今四川省成都市彭山县东开进,结果与桓温军完美错开,得知桓温军已攻至成都城外十里陌后不战自溃。在此之前,桓温率军抵达彭模(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东南附近,留下人马看守辎重,自己亲率步兵,扔掉炊具,只带三天的口粮,直趋成都。战力拉垮的成汉军毫无招架之力,桓温军进逼至成都城下。

成汉派出的大军已经溃散,国主李势只好集结成都城内所有兵力,在成都城外西南处的笮桥与桓温军决战。桓温军前锋失利,参军龚护战死,流箭甚至射中了桓温的马头。桓温军入蜀后第一次失败,想要撤退,而负责击鼓的官吏却在这时误击前进鼓,又是袁乔站了出来,督促士兵奋力攻占,终于大败成汉军。桓温趁胜攻入成都,李势乘夜逃走,逃到

葭萌(今四川省广元市西南附近,最终决定投降。桓温接受投降,将李势送往建康。桓温平定蜀地,西晋纷乱中第一个成立,存在45年的成汉政权至此灭亡。

桓温能够成功灭蜀,一是因为其能稳控长江上游,不受建康朝廷的影响;二是因为成汉形同虚设的防守,能够让桓温几乎不受没受到任何抵抗,仅用两个多月的时间便能够兵临成都城下;三是成汉国主李势,放弃坚守城池与桓温干耗,直接与桓温决战,一战而溃。这一战,似乎是东晋立国以来第一个能够做到灭国的大胜仗。桓温仅在蜀地停留一个月便返回江陵(湖北省荆州市,公元348年,朝廷欲封桓温为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附近郡公,被尚书左丞荀蕤劝止,最终,桓温被封为征西大将军、临贺(今广西贺州市东南附近郡公获得开府的权限。其实封地这个事,豫章属江州,还不是桓温的势力范围,又比较富庶,肯定不会给桓温的,临贺属荆州,怎么封那也是朝廷默认下桓温自家的事情了。

然而蜀地极易自立称王,桓温走后,先是成汉的旧臣反叛,后是桓温部将萧敬文反叛,直至公元352年,在益州刺史周抚与梁州刺史司马勋的围剿下,蜀地包括汉中的叛乱才被彻底平息。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