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万历十九年的秋闱(1 / 2)

听见方华这么说,徐维志自然满口答应。

其实徐维志对于记名弟子还是正式弟子根本不在乎,他只是想找个人能管管自己这捣蛋儿子,让徐弘基少出去给自己惹祸。

“方博士,这是小儿拜师的帖子。”徐维志递上拜师的束脩。

方博谦和方华凑过一看,好家伙,两人同时倒吸一口冷气,这国公府果然不愧金陵第一豪门,出手真真阔绰。

“只求方博士能够好好教导小儿,任打任罚悉听尊便。”徐维志留下最后一句话便告辞离去。

魏国公府的豪华马车磷磷而去,只留下呆愣愣的徐弘基站在原地吃灰。

‘父亲真把我留给了这个魔头?’

徐弘基傻愣了半天都没回过神来,他是被徐维志从秦淮河上的一条花船上拎出来的,本以为最多是挨一顿训斥,却没想到父亲竟然想出了这么个主意。

“你就是小公爷?”灵儿不知从那里突然冒了出来,怯生生的问道。

徐弘基细细打量着眼前的俏侍女,不由觉得昨晚的那些莺莺燕燕都成了庸脂俗粉,便又来了精神,拿出了他贾宝玉的本事,说道:

“小姐姐有什么事吗?”

灵儿从背后拿出一把大笤帚,递给了徐弘基,说道:

“公子说了,凡入本门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扫卫生。从今天起,小公爷每天上学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整个后宅打扫的一层不染,如果让他发现一枚落叶还是其他什么,中午便不许吃饭。”

‘啊,”徐弘基接过笤帚,目瞪狗呆。

不要呀,我要回家!

徐弘基自打降生下来,金尊玉贵养大,每天七八给女使婆子围着,哪干过这扫地拖地的活,一块草坪都快让他薅秃了,也没能捡起一块鸟粪。

工作效率极低,劳动成果极差。这是灵儿汇报监工时对他下的评语。

干不完,那就只能认罚。

不过方华也不能真天天见着徐弘基挨饿,他的几个小厮翻墙过来给他投食,方华便只装作不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徐弘基躲在墙根里,啃着一个冰凉的馒头,留下了幸福的眼泪。

这苦日子啥时候是个头呀。

解决完徐弘基的事,方华舒舒服服清闲了几天。

第四天一大早,灵儿来报门口来了三个书生,说是来接受公子的入学考试。

方华一下子就想起了杨廷筠,这家伙还真三天就学完了《几何原本》

“请他们进来吧。”

方华在花厅见了他们,跟着杨廷筠后面的还有两个年轻书生,自我介绍后方华才知道了他们的身份。

一个年龄稍微年轻的叫李之藻,是杨廷筠故交好友,两人都是杭州仁和县,不过不同的是,杨廷筠是文官世家出生,而李之藻是武将世家出生,所以他头上自小便顶着个百户的爵位。

可以说是从生下来那一刻就吃上了公家饭,不过李之藻志向远大,不愿只做那干吃白饭的闲人,所以毅然投入了科举大军中,并在前年拿到了生员身份。

现在,李之藻和杨廷筠一样,都是国子监的太学生,不过不同的是他是贡监,而杨廷筠是举监。

作为贡监,他有一个大大的好处,那就是他可以选在应天参加乡试,而不用回到浙江。

作为两大直隶的应天府,在乡试名额上相较一般省份是有很大优惠的,李之藻算是早期高考移民生。

第二年龄稍大的,方华一听名字,差点咬到了自己舌头。

这位不是别人,便是大名鼎鼎的徐光启,明代唯一一位精通西学的内阁大学士,

徐光启从接受西学的经验中悟出,科学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根本,提出了“超胜”的概念,鼓励国人多多翻译西方著作,向他们学习,并最终超越他们。

同时,徐光启以超越时代的眼光,提出建立国朝科学院的概念,他建议大明应该设立专局,开展以数学为根本,旁及气象、水利、军事、地理、医学、会计、建筑、音乐等分科研究。

有人拿他与后世的林则徐比较,称他才是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徐光启,字子先,松江府金山卫人,和李之藻一样,也在国子监读书,同为本次应天乡试的应届考生。

好家伙,一口气把未来的圣教三柱石都凑齐了,方华忍住激动的心情,对他们一一展开测试。

十道题目三人很快答完,其中徐光启和杨廷筠都做出九道,而李之藻则十道题目全部做对。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