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五十五章 花钱(1 / 2)

来路吗?确实有点难办。

要问图书哪里多,首推文渊阁。

明朝天下未定,明太祖朱元璋就派大将军徐达负责收集藏书、建立国家图书馆文渊阁。

其后两百余年几经周折,明朝文渊阁连带一朝文明,最终在李闯王的炮火中付之一炬。

文渊阁可谓是随着明朝的建立而建立,随着明朝的消亡而消亡,与明王朝休戚相关,同呼吸而共命运。

洪武元年,1368年,文渊阁在南京建立。

朱元璋继续派人遍访天下名书,充实书库。

经过三四十年的积累,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文渊阁中藏书可谓可观。

朱棣此时萌生了修书的念头,修一部什么样的书呢?原话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直言,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成一书,毋厌浩繁。”

简而言之,有史以来所有科目、所有类别的书都要收录进去。

定下了基调,朱棣亲自着手组建了编辑部,主编包括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内阁首辅解缙(另外两位才子是杨慎和徐渭),还有一路辅佐朱棣登基的“黑衣宰相”姚广孝,朱棣宠臣、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王景等。

当时的主编叫做“总裁”,这一帮豪华阵容的“总裁”领导了精英知识分子二十多人,另外召集了字写得好的若干人,浩浩荡荡进了文渊阁,一应后勤事务全部被妥善解决,几年间没日没夜、殚精竭虑地编书。

先后参与编纂人员达2139名其间,生生累死了好几人。终于编成了一部《永乐大典》。

全书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共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三亿七千万字。

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丰富而可贵的资料。

这部巨制比法国狄德罗、达兰贝主编的百科全书和著名的《大英百科全书》都要早三百余年。

所以,《永乐大典》不仅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珍品,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享有崇高的地位。

所谓盛世修典,《永乐大典》的成书彰显了明王朝的国力。

其后不久朱棣迁都北京,在都城新建了文渊阁,开始了“南书北调”工程。南京文渊阁中的藏书(包括皇皇巨制《永乐大典》)每个版本“各取一部”,装满了百个箱柜,送至北京收存。

此后经过不断收集,据1441年编撰而成的《文渊阁书目》所载,其藏书近300种,已达43200余册,估计在十万卷以上。

至此,明代文渊阁的藏书可谓达到鼎盛。

永乐大典的编纂就得益于老朱的文渊阁打下的底子。

现如今想要印刷书籍,文渊阁也是绕不开的。

但是难就难在这里。

跑去找老朱,愿不愿意是一回事,钱肯定是要暴露的。

被老朱知道了,要是找自己要钱咋整!头疼。

“你俩去找人拉钱吧!本侯会找兵马司护卫。”

“书籍先印四书五经这些寻常书籍,药局的医术典籍也可以复印,忙完这再说。”

“是,下官(属下)告退。”

钱没花完,又来了一桩烦心事,烦恼的很。

郑雄从十六楼出来,便直奔府衙而去,看看有什么要花钱的地方。

“府衙最近有没有要用钱的地方?”

府丞不明其意,看郑雄紧皱眉头的模样,小心的答道。

“没有,马上就要秋收,税收上来,需要花钱的地方不多。”

秋收,收税吗?

郑雄的双眼一亮,心里默默的思索了一番,随后对着府丞说道。

“今年定下的税赋是多少?”

“额定三十三万贯。”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