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1 / 2)

两京记事 雒邑鸣鸾 3347 字 2023-05-18

萧敄敏锐的察觉了这中间的原因,见萧绍似有惊讶之意不免有些得意,红着脸解释道,“儿读国史,晋太祖年轻时萧氏在襄阳族地建有襄阳书院,书院中萧氏传承近千年的藏书,因此吸引了百家传人,其中书籍多为简帛,仅抄写一本史记便靡费甚巨,但现在用雕版印刷一本史记,一整套才售六缗到七缗,稍微殷实一点的人家都能买得起,若是自己买纸抄写只会更便宜,既然要开启民智,自然要大部分人都看的起书才算是成功。”

这个价钱只要是比较殷实的人家都能买得起,毕竟史记其实不算是必读科目,尤其是明算,明工,明律等科目,其实需要的考试资料并不多,只要熟读大齐律没有和皇室对着干的想法,再加上技术过硬,基本上都能过,毕竟专业人才是最缺乏的。

萧氏的崛起在魏末可以说是一件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彼时草原上的胡人戎狄,无论部落大小都敢跑到魏国境内占一块地盘,衣冠南渡,庶民无附。

萧氏族人所在的襄阳可以说是胡人南下的必经之路,让谁都没有想到的是萧氏一族在北地世族争相南渡的时候,以迅雷不掩耳之势占领了荆襄九郡,占据一州之地,遥领东南,虎视中原,北抗戎狄。

萧氏广收弟子,书阁一层的书籍对外开放,其中的书籍传抄天下,说一句天下师也不为过,可萧氏偏偏忍了百年,除了第一任家主在魏武帝帐中听用之外,魏国朝廷近百年中竟然没有一个萧氏子弟出仕,萧氏凡欲出仕者都是分宗之后才能出仕,让后来的魏国皇室想骂他们目无君上都骂不成,毕竟萧氏的人从来都不是他的臣子。

当萧氏打出殷商皇室之后的旗帜对百家一视同仁的时候,魏国皇室的人甚至有一种诡异的庆幸,毕竟一群连周礼都不承认的人怎么能要求他们忠君爱国呢?

至于之后的开书院置女官就更不用说了,萧氏这一任的族长就是女的,书院更是萧氏的老本行。

萧氏百年间的经营最终还是没有白费,即使世族依旧拥有极大的话语权,但寒门子弟也有了进身之路,科举在晋太祖的铁血手腕和寒门士子的支持下,成功的推行了下去,而后文明之治、孝宣中兴、景康之治,这才有了晋朝三百年天下。

“民心才是萧氏屹立不倒的根基,我也不求你们有多大的成就,但求你们对得起百姓对你们的奉养。”萧绍神情肃穆,正襟危坐,坐在下首的一心吃喝的几人也正襟坐好,仔细听萧绍的教导,“你们现在吃的穿的用的,只凭我和二娘可挣不来,说到底还是沾了身为皇室的便宜,皇室受天下百姓供养,自当饮水思源,不可为非作歹,不可仗势欺人,不可奴役百姓,不可奢靡无度,须护佑一方,须遵纪守法,须以民为天,须谦和恭俭。”

“儿(弟子谨诺。”

子矜几人俱是速容下拜。

萧绍难得这么正经的给他们训话,说的还是萧氏家训,自然要正式一些,没看到旁边的王媛也是一脸肃穆吗。

中秋的赏月活动在萧绍的训话中结束,几个小辈结伴往东三所走,“阿耶今年似乎格外严肃。”

子矜点了点头,“以往这种话都是在祭祖的时候才说的,而且说的也没有这么严肃,也不知是不是出事了?”

“要不你写信问问幺叔?”王琰提议道。

自从三岁的时候去金陵过了回除夕,子矜便和五皇子萧樘重拾幼时的友谊,成了笔友,两人每月书信不断,也不知一个六岁和一个八岁怎么会有那么多事要说。

因为两人通信太过频繁,萧绍为了表示自己没有忘了远在金陵的老父亲,也被逼着一个月一封问安信,还被宣武帝给嫌弃了,觉得他这么大人了还离不开父母。

子矜摇了摇头,“幺叔的信里很少会提及时局,大多是金陵那边又流行了什么吃的,或者家里的一些琐事,既然阿耶不告诉咱们这件事,估计幺叔也不怎么清楚。”

萧敄:“要不明天去问问姨母?”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