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9章 李岩三惊(1 / 2)

李岩眉头紧锁:

他和宋献策,曾经无数次讨论过这个。

有史以来,华夏的制度,一直都在演变。

先秦时期,因为生产力不足,那时候的国境,便是城池所在。

贵族们带着自己的士,居住城池内。

而城外,便是不能参与政治的“野人”。

那时候华夏文化的延伸,是以城池为单位的。

帝王分封臣子为君。

君子分封贵族为邦。

贵族分封士人,大修城邦,扩大本国生存的土壤。

无数个封君们,在野外修建城池,将华夏文化,一点点、一点点的传播着。

这就是封建制。

(祖先们一路走来,塑造华夏,真的很不容易。

如果你们谁手上有中学的历史课本,翻翻看,最早的华夏,都是一个个小圆点。

这个点,就是城池。

然后慢慢扩大影响力,将点连接起来,变成了面,也就有了疆域。

为什么先秦时期,国君亲自征战呢?

就是因为当时华夏先民的生存状态太恶劣了!

比如周都洛阳。

洛阳城外,当时有名有姓的夷族,都有十几个!

这还不算历史上没有留下名字的夷族。

当时华夏人富有啊,吃得好穿得好,你走在野外,就被人捉去扒光了财产……

这就算了,你人都要变成粪便……

吃人么,当时很常见……

孔子删春秋,大讲礼与义。

春秋三千篇,孔子删减之后,只能留下三百篇。

这就叫诗三百么。

当然《春秋》、《诗》、《书》,名称是孔子定下的。

我上面没加书名号。

为什么叫春秋?

因为三代时,生产力低下。

农忙时候不能打仗,寒冷时候不能打仗,酷暑时候不能打仗……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诗歌中,都有打着打着,士兵高唱要回家收麦子的原因。

因为生产力的限制,那时候的征战,大都集中在春秋二季。

这也是为什么管仲冬日出兵,名声那么响亮的原因——因为超出了当时的人类认知。

当然,背后的原因是,齐国是诸侯国中,最早富起来的。

她生产力最先完成青铜化。

周朝封国大约有三千多个,齐国是最早有大量脱产士兵的诸侯。

这就是三代史书,被定名为《春秋》的原因。

“《七纬·尚书纬》 :

孔子求《书》,得黄帝元孙帝魁之书迄於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

这句话,记载了孔子得到的原史稿数量。

那么,他为什么只节选了一小部分呢?

就当时的那个现状……

那你让他怎么办?

难道孔子要这么说——

“今儿你吃了我的子民,我带兵剿了你的一个聚集点?”

”明儿你偷了我的麦子,我带兵揍你一顿?”

“后天你又不服王道,拦我商旅,我再暴揍你一顿?”

或者是——

“我的一个封君衰落了,被你冲到城内,全部当成了粮食”?

……

这样就没眼看了不是!

不符合高台教化之道啊!

你要知道,孔子那个时期,那些夷人,早就成了周朝子民了。

在当时条件下,他只能模糊处理——

“啊,都是大周的子民,咱们携手共进。”

弱弱说一句,跟今天主流很像……

马丹,又扯远了……)

……

李岩蓦然想起了大明皇家大学城墙壁上的那些壁画……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