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差嗣奉旨(原文“上日”,这是“旨”的异体字)使殷商至大泥,移檄和兰,毋更为细人所误云,或谓和兰长技……”
(“等论死及戌”是上一页未完的句子,断句在“有差”)
(冒昧的猜测一下,他们许是不明白“上日”究竟是什么意思,索性这一句就不要了……反正看不懂……)
啥意思?
要引用资料,那就发原文,断章取义的事,咱不干
大白话翻译就是:
“以前啊,有华夏使臣到过大泥国,(这件事)被嫁接到荷兰头上,使得世人误会。
你要说(大明)和荷兰比谁的技术更先进,(我国超过荷兰的,指大明)也就是船和枪炮了,(我国)船长宽这么多……船身厚度就有五六寸,甲板厚达两尺。”
(古文,“旨”需要顶格。这叫“抬头”,还有“皇、圣、天”等,也是这个写法。)
看看——他们的“证据”,靠谱不?
八个字——“不懂装懂,移花接木。”
兴许是“懂”装“不懂”呢?
不如此黑华夏科技,如何证明西方的强大?
好吧,你移花接木就移花接木吧!
还给后面直接删除了好几页,然后加上这么一句——
“今所称红夷炮,即其制也。”
我尼玛……
有学古汉语的吗?或者有认识学古汉语之人的吗?
你遮住“世人皆知”的那一段,单独问前面的,看看是不是我翻译的这个意思!
然后再给他看下半段——保证脸色……会很精彩的!
为啥?
他自己要推翻了刚才的翻译呗!
被人家宣传的太深入人心了……
……
重点来了——“舶上以铁为网!”
这句话啥意思?
是外挂铁板,还是以铁为龙骨?
这一句的具体含义,至今没有公论。
这个“网”,究竟是字面意思——也就是舰体外层覆盖铁板……
还是按照文言文的惯例,是网络、脉络、筋骨的意思——也就是以钢铁为舰船龙骨……
若是综合明代船只,那恐怖的外观尺寸,这个“舶上以铁为网”……
就是铁质龙骨!
只有铁质龙骨,才恰恰能够与记载中宝船的庞大尺寸相应证!
因为只有钢铁制造的龙骨,才能将船造的这么大!
……
如果这个推断是真——那科技水平,就更加恐怖!
……
但是——
不管是哪个意思,根据这本书的记载,咱们不管它是以钢铁为龙骨,还是披挂钢铁……
明朝封舟的先进程度,都是能够直接碾压到了1860年左右的!
至于‘今所称红夷炮,即其制也’,更是引出了另一个问题——
红夷大炮究竟来自哪里?
红夷大炮是不是学习的西方技术?
是如何学习的西方技术?
现今铺天盖地的宣传,都是红夷大炮是以徐光启为首的西学派,学习自西方的先进技术。
这个说法,虽然成为了主流。
甚至,已经形成了公理。
然而,恰恰与现今发掘历史资料相悖!
根据对广东沿海县志的整理,得到了与今日主流学界不一样的结论:
今日对于红夷大炮的说法:是天启以后,以徐光启为首的西学派,引进的西方火炮。
注意这个时间点——天启继位以后。
然而,不管是明代县志记载,还是澳门火炮厂西方人自己的记录,都恰恰是另外一种说辞——
万历中期,红夷大炮已经出现在沿海。
在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福建地方火器制造部门,造出了一批单门重达3580斤的红夷大炮。
不是一门,而是一个批次,具体数量未知。
上来就制造3580斤红夷大炮……
并且铸造后是能够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