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是大明肱股之臣!
……
也就借着山陕大旱这几年,大老爷们不敢过来,山陕等八边,闹饷才成了常态。
但是……
你八边闹,我辽东镇也不是吃闲饭的啊!
那就闹呗!
我们比比看——是谁的声音更大!
是谁,帮着说话的大臣更多!
于是,本就倾斜到了恨不得垂直的天平,再他么一次倾斜了……
辽东得到了多少饷银?
后世有公论!
就特么那几万兵,还是存在于纸面上的,一年八百万、七百万、三百万、五百万……
娘的,真特么金贵!
这么多银子,派一批民夫,拖过去,朝草原上一堆。
只需要吆喝一声——蒙古盟友们,赶紧拿人头换银子了!
这世上还会有东虏吗?
别说一个人头20两了,特么200两一个人头,也给弄绝了啊!
……
至于银子最终去了哪里……
反正秦淮河上有八艳——名动全球!
人人长了个金13,也没这么出名啊!
……
明末就是这个鸟样子。
江南文臣集团掌握国家。
保家卫国的,拿不到银子。
背族叛国的,天天去玩金13.
这八边重镇,留在后世的奏报疏折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字眼——
“饷已欠三年”、“饷银不足,尚有一年余未发”、“臣部已欠饷两年有余矣”、“自某年以来,臣部收到饷银若干,拖欠若干”……
反正,八边收不到饷银,才是常态!
然而,在六科取故奏、部院咨陈牍上留下来的记录中,又能看到这样的字眼——
“拨内帑若干,清某地积年欠饷若干”、“转某地税赋若干,清某镇欠饷若干,还欠若干”、“着户部发银若干,拨内帑若干,发某镇拖欠饷银”……
(最能反应真实情况的,首先是《起居注》、其次是根据起居注以及奏章、朝议等,编撰的《实录》,其后才是《史》。
崇祯起居注没有保存下来,天启皇帝的,也就只有天启二年以前的记录。
就很稀奇!
万历的保存下来了。
一月泰昌的,也保存下来了。
明末这哥俩,加起来,竟然只有一年的起居注。
其余的——据说是毁了……)
……
八边军镇,是真拿不到饷银。
崇祯知道不知道,朱由检不知道。
但是,八边的真实情况,身为一个历史研究者,他自然是知道的。
将军们拿不到饷银,又要保家卫国。
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问商人要钱。
恰恰,晋商八大家,不论怎么走,都绕不开大同镇。
哪怕——他们将家业安置在宣府镇内的边关张家口……
大同镇的边军,收了晋商给出的多少银子……
或者是在这件事里面,有没有掺和……
朱由检都决定不追究了。
有时候,心中明白是明白,然而,政治是没有对错的。
葫芦僧断葫芦案,说的就是朱元璋判南北榜案……
是朱元璋老糊涂了吗?
不!
政治哪有对错?
朱由检故意将姜镶哥仨,以及还打着明旗的将军们,调往草原。
就是为了快刀斩乱麻。
不论边将有没有掺和这回事,朱由检都决定追究到晋商为止!
ps:还有一章,今天依旧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