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行头(上)(1 / 2)

他们说的是原石加工工艺。

方和让朱胜非在命令里写了几条注意事项,第一条是将收购价提高五倍。

青田石和昌化石在宋朝不太重视,价格低。方和只要“极品”的印石,差一点的一律不要。按正常的价格去采购,根本发动不了百姓。

实际方和将价格提高了五倍,当地官员也会十分重视,真正落到百姓手里的不过只是等于提高了四倍。当然,有了这个价格,能让一些比较贫困的百姓动心。

第二条便是只要极品的,并且送过去许多图片,让当地百姓用来参考对照。

第三条便是随赋税一起送到ez,说这句话时,方和未多想,只是不想扰民的,随便说了一句,朱胜非对它们也陌生,写到命令里。

当地官府也听从了,没有过多久,发现这不是正常的货物,又不是大块玉,实际没有多点,随后凑足一定数量,直接用快马送到ez。

第四条是发动当地百姓自愿去找,而不是强征,只要不强征,就得乖乖地掏钱,还是不想扰民的安排。

第五条便是加工。

它们说印石行,说玉石也行。

开采出来后必然会有大量杂石,带到现代社会加工更方便,问题是数量太多了,方和委托当地官府聘请工匠代为加工,尽量地将这些杂石打磨掉。

运输不但变得方便,方和拿到手,不需要经过任何处理,便可以拿出来拍卖。

处理还是要处理的,运到ez后,方和让陆子辉请了一些工匠,将它们做旧,不是做出年代感,这是原石,不是文物,而是经过一些手段处理后,不要让人看到它们是刚开采出来的。

都这样了,处理手段必然很粗糙。

“这些都是我祖辈留下来的,大约是清末到民国这段时间开采出来的,哪来的什么工艺?”

几人略略有些惋惜。

这些玉石不仅仅是用来做印石的,也可以做成其他的器物。

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到器物的造型,有的伴生杂石因为色泽、石纹等原因,是可以适当地保留下来。

因为这种粗糙的处理工艺,全没用了。

但是几人能表示理解,那个年代得有多乱。

还能讲究什么工艺?

几人开始看它们的品质,一会儿进行估价。

现在方和也学会了一些辨认的本领,谈不上精通,毕竟沾到了品质,而品质这玩意儿有些讲不清楚,只能大约地做一个对比,应当比宁市那边高不少,然而这是估价,是不能当真的。

方和将其中一个领头的人叫了出来,低声说:“如果我手里的印石数量多,品质与刚才差不多,会不会影响拍价?”

“有多少?”

方和说了一个数字。

这个人吓了一大跳,要知道沾到了这类东西,介绍时不是用公斤,而是说克,几十几点几几克,往往能精确到小数点的后面两位数。

“方先生,我们商议一下。”

拍卖行也是生意,做生意就得讲信誉,万一拍不上价或大规模流拍,不仅会给客户带来沉重的损失,也会让他们拍卖行的信誉受到质疑。

他们回去反应商议,方和转了一笔钱给李兆树。

是提前说好的,毕竟得通过一些不正常的渠道运到香江,不确定因素太多,这回不是拿抽成了,不但李兆树,钟律师那边也一样,是直接给钱。

至于这两人与他们事务所如何分账或私吞,方和是不管的。

钱看上去未少给,实际上方和这么做,等于将这次拍卖与两方完全撇开。

不然怎么好说,几百公斤的上品印石?数量太大了,根本说不清楚。

方和来到街上,这个城市消费水平更高,有的东西也比较便宜。

他找到一家免税店走了进去,看表。

先买了一只百达翡丽限量版表,对这些奢侈品方和不是很感冒,特别是这些限量版简直就是在赚智商税,还有更贵的,但不是贵,而是方和没有资格买……但对比在内地的价格,真的便宜不少,难怪有不少人前往香江、棒棒和倭国购物。

没办法,手上得有一只名贵的手表,出门办事就会十分方便。

随后又买了一只劳士力绿水鬼。

这款表价格虽然远不如方和手上这款限量表,但在内地名气却比较大。

继续换行头,西装、裤子、衬衫、皮鞋。

回到房里,方和忽然自语道,我为买这身行头,花了那么多钱,居然不心痛,难怪以前不明白有钱人的想法。

拍卖行的人又来了,级别更高了,包括几个主管和经理的什么。

他们继续看样品,看了好一会,一个约四十几岁的中年男子说:“有一个办法,不仅能将它们全部拍卖出去,也不会影响拍价。”

“说说。”

“给我们几天时间准备。”

“这个可以。”

宁市那边拿到货手也不是马上拍卖的。

“我们用你的玉石分两天,举办两次专场,一场是青田石原石,一场是昌化石原石。”

“能行么?”

“行的,你的货得能保证品质,才能吸引更多的人过来参与竞拍。”

“品质是没问题的,我也有一个要求,不准泄漏我的消息。”

“这个你放心,我们可以写在条款里,你的货什么时候抵达?”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