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地图。”
宋朝也有地图,但是极不标准。
方和忍无可忍,他没有动手,太麻烦了,但花了一些钱,在网上请了一个高手。
让他根据谭其骧绘制的中国历史地图重新绘制了宋金蒙古,西辽大理,以及青藏高原的地图。
版本还是那些版本,但将现代地名、河流湖泊一起去掉了,成了“纯正”版宋朝地图册。
还是有不小误差的,毕竟相隔了九百年。
但总比宋朝人绘制的这些地图好的多。
绘制好后,方和复印了几十份带到宋朝。
朱胜非视若至宝,送了三份给陕西,送了一份给韩世忠,然后一再戒嘱,人在图在,人不在图也不在。到了危急关头,这些地图册保不住了,那怕是死,在死之前,也必须将它们烧掉,以免留给金人,严重危害大宋的安全。
仅是一份地图册,作用没有那么大,但金人若是得到了,也确实能起不小的作用。
大家来到东府,朱胜非拿来一套地图册,从中间找出江南东路两浙路那张大地图。
与后世还是有些不同的,南通、崇明岛和浦东大部分地区还在大海下面没有露出来,钱塘江与后世的钱塘江也不一样。
但大部分地区还是差不多。
到了秋天,沿海地区时常刮台风,台风便会带来大暴雨。然后杭州和湖州许多山区会暴发山洪,洪水顺着各条河流进入太湖。
如今太湖许多湖面被老百姓圈湖为围田,水域面积减小,库容也随之减小。但是太湖东边缺少大型出海河流,只有吴淞江稍大一点,于是太湖便会泛滥成灾,形成严重水患。
方和根据记忆划了一条线,西达秀州城,东北入海。
上游不但有许多河流,还有几条大运河。
若是这条运河修建起来,不但能起到泄洪防汛的作用,也利于当地的交通。
“工程量也比较浩大,眼下财政匮乏,不是动工的时候。等于收复中原后,才能实施。”
也不是财政匮乏,而是用钱的地方太多了。
看着地图,朱胜非问:“黄河有没有办法治理?”
“未来黄河情况真的严重啊。”
到了金朝时,黄河缺堤次数变得更多,金人苦逼了,宋人也苦逼了。因为黄河开始向淮河流淌,一旦出现水患,也影响到南宋这边的地区。
方和便说了束河治沙,也就是明朝潘季驯和清朝勒辅治河之策,于一些低洼区建设月堤,洪水浩大之时,打开闸门,将河水排向这些蓄洪区内,以杀水势。
形势呢,类似淮河边上的王家洼。
另外在黄河宽阔处建设大量缕堤、格堤,汛期洪水漫过缕堤格堤,继续向下游排泄,枯水时河水变得缓慢,也容易积淀河沙,但因为河道被格堤缕堤束缚起来,变得狭窄,河水流速仍不慢,继续能带着大量泥沙进入大海。
方和还提出一个新方案。
在黄河各条支流上游建设大量水库。
以宋朝的条件,仅是一些原始的水库,是能实现的。
那么汛期许多水库蓄水,便能起来杀水的作用,旱时,这些水库的蓄水又能用作灌溉。
但还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想要治本,必须将黄河上游的戈壁、沙漠,以及黄土高原、泾渭大地一起点绿。
绿了,黄河上游夹杂的泥沙量就会大幅度减少,黄河也不会节节抬高,当然,也不会难以治理了。
方和说完,朱胜非立即找来西夏的地图。
然后用手比划。
为什么会比划呢?原版地图上标了经纬线,对这个,宋人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
于是方和请人重新绘制时,刻意于左下角标出了比例,并且是汉字比例。
点绿是懂的,朱胜非心中盘算一下后说:“如此大的面积,如何点绿?”
“我们那边真的点绿了,后来南河套地区几乎全部成为沙漠戈壁,经过几十年努力,全部种上了耐旱的树木,甚至有的地区为了旅游,还有一些小沙漠保护起来,不让老百姓种树。当然,以宋朝的条件,实现不了的。但可以这么做,于河边一些有水源地区,能种树就种树,限牧禁牧。当然,说这些,也太遥远了。”
不提钱了,首先一条,想要实现,必须攻克西夏。
金人都未赶走呢,况且是西夏。
但是黄河确实要重视的,不收复中原就算了,收复回来,要不要管?
吕颐浩感慨地说:“就是收复中原,未来用钱的地方也比较多啊。”
方和点头。
至少在这十几年内,宋朝都得勒紧腰包过日子。
但就是如此,方和的作用也不可小视。
至少大家知道前进的方向,不然盲目地,连一个方向都没有,又如何知道该怎么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