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谌不懂农务,但有不少大臣懂得一点,一个大臣开心地说道:“如此长势,一亩得收多少石?五石或是六石?”
一石一百斤出点头。
别以为这个产量很低,在宋朝已经是超高产的产量了。
朱胜非问:“太傅,你们那边一亩一季产量能有几何?”
方和心中算了一下,宋亩略小,不足六百平米,宋斤有点大,六百多克。
“若是单晚,能有一千余斤吧,若是试验田能接近两千斤。但是我们那边用了化肥农药……朱公,勿看我,虽然我能用粗笨的方法,在宋朝研发出一些化肥,但能养活所有百姓的情况下,最好不要用,也不要研发。
因为化肥用多了,土壤就会板结。农药用多了,就会产生严重的污染。
我们那边没办法,人口太多了,十几亿人,这么多人吃饭,只好用各种办法将粮食产量提上来。”
化肥也没有那么玄乎,如黑火药里的硝,实际稍稍改良一下,就是一种钾肥。
当然,以宋朝的条件,想要生产出来,成本会更高,也不值。
不过就是这种长势,也让周围的百姓欣喜若狂了。
大伙继续观看。
方和带过来的种子太多了,不仅是水稻,还有各种杂粮,瓜果蔬菜,包括西瓜,实际现在宋朝也有了西瓜,只是产量低,不甜。
方和买过来的种子不是杂交西瓜,但也远比宋朝的西瓜产量高,也更甜。
这些西瓜早就成熟了,也早就开始卖了。
有的作物生长时间短,同样开始收获。
不过有的作用生长时间长,或者种植时间晚,还未到收获的时候。
看了好一会后,方和说:“诸公,不要小视了这些杂粮,特别是玉米。”
与红薯相比,玉米产量比较低。
特别在宋朝,没有化肥,没有农药,尽管是方和买的种子,产量也会更低。
但与红薯不同,它能当成主粮。
朱胜非等人点头。
不种出来只是一个模糊的观念,种了出来,便会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它们最大的作用,便是解决了许多干旱地区粮食作物种植的难题。也不要一亩五石六石了,能有一个一两石,许多干旱地区以及山区就能种植大量庄稼,也能养活更多的人。
真不行还能如方和所说,能用它们来养家禽、牲畜,如此,中原和江南百姓也能吃到更多的肉食。
最后大伙看棉花,棉花也开始吐絮了,到了采摘的时候。
但老百姓却不知道拿它们怎么办。
“我来吧。”
方和回去,上网将黄道婆那些工具搜了出来,然后返回带着工匠研发。
前几天他对朱琏讲到珍妮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实际随着棉花的普及以及黄道婆这些轧棉、纺纱机械的出现,对传统的桑麻产业也会产生严重的打击。
不过两者性质还是不同的,即便棉花普及,只是替代了大多数桑麻产业,对眼下小农经济为主的经济不会产生严重的冲击。
黄道婆这套机械不复杂,拿着图纸,两三天就研发出来。
朱胜非立即拿着它们做样品,向民间推广,然后又兴冲冲地说:“自此,冬天无惧金人矣。”
为什么金人多喜欢在深冬或正月用兵?
原因很简单,他们多是北方百姓,不能说不怕冷,但远比南方百姓更耐寒。
南方总比北方温度高一点,来到中原后,他们穿一件皮袄子就行动自如了。但是宋朝官兵往往能因为寒冷的天气活活冻死,在这种天气下作战,宋军战斗力哪能赶上金人?
“还是有些悬差的,棉花终是笨拙了。”方和老实地说。当然,有总比没有的好。
或者像明朝,许多百姓自发地开发辽南。
到了清朝,因为人烟稠密,许多百姓被迫闯关山。
若是棉花不普及,中原百姓跑到辽东去,如何能生存呢?
两艘船开始下水。
许多百姓跑过来围观,毕竟这两艘船经过改造后,样式太过古怪,无帆无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