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西夷(求推荐收藏)(2 / 2)

岭南不是江南,许多地区没有开发,也缺乏道路。

这些逃难的百姓只好自己编竹筏,顺着各条江河往下游漂,这种竹筏哪会结实。风一吹,浪一打就散架了,无数百姓掉入江河里喂鱼。

整个宋朝境内,几乎都可以用李清照那句话来形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唯一一个好处,因为这些人的到来,岭南开始了正式的开发,并且这些人还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客家人。

听了方和的描述,朱胜非握紧了拳头,目眦欲裂。

“不但金人,未来还有蒙古人,他们远比金人更凶悍,”方和又说了宋理宗的头颅。

“这些胡人就没有办法对付了?”

“若是正常发展,确实不好对付,不过有我啊。我正在编写一些教材……”

教材是现成的,那怕是大学的教材,也能买得到。

问题是这些教材里的许多内容不适用于宋朝,然后方和将它们买了回来,一边对着教材,一边抽空用笔记本电脑重新编写。

只要写好了,传到u盘上,复印若干本,便可以带到宋朝推广了。

“等到你们学会了这些新知识,我再教导你们制作枪炮,有了这些先进武器,便不用再担心胡人南下了,实际只要你们能大规模生产这些新式武器,胡人不但不会南下入侵,还会变得热情好客,能歌善舞。到了那时候,你们也能将这些地区编入大宋的版图。”

“要他们那些地方有何用?”朱胜非哑然失笑起来。

“谁说没有作用,”方和说了矿产资源,又说了西伯利亚。

大毛让整个欧洲感到忌惮,不是人口经济技术,而是核弹和广袤的土地。

有了土地,便有了资源。

虽然许多后人不喜清朝,清朝也是有功劳的,至少他们开拓了更多的疆域。

“太傅,疆域越大越难守啊。”

这不是赵匡胤一个人的看法,而是许多宋朝正统士大夫的一致看法。

就像宋徽宗,若不是贪图燕云之地,哪来的飞来横祸。

方和也说过,若不是宋朝两次北伐,仅是耶律淳、耶律大石、萧干三驾马车便能让金军好好喝上一壶。

但宋朝不知,傻呼呼地迎上了契丹最强战车,替金人主动挡祸消灾。若不是如此,即便金人啃下这块硬骨头,也会是损失惨重,局面则会是两样了。

“朱公,确实是如此,实际说到底,就是交通掣肘了疆域的扩充,但这也没有关系,等到你们学到更多的新知识后,我带着你们研发新式机车。那样,千里之地,也可以在一日之内投放大量的士兵,纵是辽远,我朝的统治也能得到巩固。”

方和又顺便说起大毛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和大公路。

若是没有这两条路,大毛的远东地区说不定也会丢掉了。

这便是交通的作用。

“这个说的有些早了,眼下关键还是金人。”

“中的也。”

能将金人打败,恢复旧日山河,朱胜非便是睡着也会笑醒了,哪敢想着其他。

机器买好了,已经运到仓库里,只是船只未改造好,方和未搬过来。

朱胜非看着图纸,说:“就是它能推动船只航行?”

“这个说法不准确,是它推动了浆叶的转动,转运的水流的反推力推动着船只航行。”

“真乃神奇之物。”

“还好吧,它确实有许多用场,不但船,能作用于许多机械,有着广泛的应用市场。我正在编写那些书,书中也会介绍这种内燃机的原理。”

“以后我们也能造?”

“宋朝造这种柴油机……”方和苦笑道,若是蒸汽机,方和还是有把握的。

但是在宋朝造这种柴油机,先问问国内有多少厂家能造出来优质的柴油机吧,想都不要想了。

“不行吗?”

“不行,涉及到的知识和工业领域太多了。”

“你也不能?”

方和更是苦笑,心想,我若能,也不用逼着回老家了。

“朱公,我们那边学科太多了,”方和随便数了数,便数出几十门学科:“它们仅是一部分,还有更多的我说不出名字,有的是根本不知道。”

“没有经学?”

“史上中国正因为经学,多少耽搁了科学的发展,一度曾批孔批孟。现在要好一点,经学等古老学问被人称为国学,但其地位仍不能凌驾于科学之上。”

“批孔批孟?”

“不打倒旧思想,如何能推广新思想。不发展科学,如何能追上西方人?”

“竟然不如西夷人?”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