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磷弹又派上用场了,韩世忠在洛阳附近用它击败了三千金兵和近万伪军。
“想要制造白磷,必须要采购大量磷酸钙、石英砂,这两样物事采购多了,必然会引起有关部门注意,然后我就会被请去喝茶了。”
“喝茶?”
“坐牢。”
坐牢大伙是懂的,朱胜非说道:“管控?”
“能说是管控物资吧,这样吧,石英你们已经知道了,过两天我教你们制作磷酸钙。”
这个过程也不难,先是找到胆矾,然后干馏,可得硫酸。再用硫酸和磷矿石反应,可得磷酸盐。实际磷酸石里也含有一定的磷酸钙,不过那个不能直接用。
再用熟石灰和磷酸盐反应,便能得到磷酸钙,在这几种反应过程里,还能得到其他的一些物质,有的也有不小的用场。
具体的方和也记不起来了。
但这个容易查。
而且胆矾和磷矿石也不算是稀有的物资。
顶多用这种落后工艺制作,成本比较高。
其实方和胆子还是有些小,在大天朝什么武器买不到了,即便买一些物资,都是小心翼翼的。
但不一定非得在大天朝买,跑到非洲去,虽然不是什么武器都能买得到,但大多数常规性的武器是能买到手的。
只是在方和心中,非洲那个地方乱的狠,加上购买的是军火,除了一道门外,他没有其他的外挂,又没有熟人,不敢去。
几人不知道内幕,听后十分欢喜。
这种武器威力太大了,能自己制作更好。
“没有它也能打败金人,我说的不是白磷弹,而是这次教训。陈汤曾说过,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不提以三当一,一对一总可以吧。为什么沦落到今天的辰光?适当的节制武将权利的做法是对的,不然又会产生安史之乱,然而不能矫枉过正。”
以前方和就曾经说过。
西汉初年权利是集结在宗室子弟手上,于是有了七王之乱。
从汉武帝起,权利向外戚转移,王莽做了皇帝。
光武大帝善待功臣,然后东汉不但有外戚、宦官之祸,豪强兼并,民不聊生,由是导致了东汉灭亡。
西晋不要说方和了,就是宋人也不愿意多提,这个朝代太窝囊了。
其实自东晋南北朝时起,有的人已经在反思,然后有了三省制度。
唐玄宗时府兵制败坏,为了开边,兴起了节度使制度,权利开始向武人头上转移。这才有了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这也是宋太祖节制武将权利,不喜开边的原因。
但是权利向文臣身上集结,就是好事吗?也不是,不但宋朝的文臣,特别是明朝的文臣。在明朝武将地位还不如宋朝呢,且看戚继光写信给张居正,以门下小狗自居。
人不做做狗。
再想想戚继光的地位与战功……这得多悲哀。
但是文臣做了什么,许多文臣以受庭仗为荣,这么做皇帝还有威信么?索性胆子再大一点,推翻君主制呗,说不定更好一点。又不敢,只知道限制皇权,最后不是皇权不下乡,连京城都出不了,结果大家一起玩玩。
特别是东林党大佬,复社创始人张溥写的那篇《五人碑墓记》,一群抗税偷税漏税的家伙,居然让他写的如此清新脱俗,方和也是服了。
虽然方和不喜清朝,但做为古代王朝,它的结构确实是最完善的,其中有一个最明显的特点,不会将权利有意地往某个群体偏移。
大家各尽其职,若不是洋人入侵,清王朝说不定还能屹立几十年上百年。
为什么会如此呢。
方和十分超前地说了生态。
道理是一样的。
几乎所有群体都有代表进入权利的核心,便能形成相互的监督,国家也能用到各方面的人才。
想治理国家了,有的是文人。想打仗了,有的是武将。
思想也是如此,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撞击出无数智慧的火花。
自董仲舒后,独尊儒术,整个学说界和思想界开始变得死气沉沉。
只可惜清朝是女真人建立的国家,人口基数少,为了统治这片广大的疆土,只好采用奴化百姓以及诸多防范的政策,然后闭关锁国,导致中国迅速落后于整个时代,也带来了无穷的遗害。
吕颐浩问:“何策应之?”
“既然你们恢复祖制,自此以后,西府宰相必须由武将或者精通兵事、有过沙场经验和战功的文臣担任,当然,张德远相公例外。这样,武将便有了上升的渠道,并且文臣最好不要插手兵务。”
几人沉吟起来。
“我们那边各个职位都是由内行的专家担任,如管水利的大臣其本人必须精通各种水利知识,管农业的大臣必须精通各种农业知识,至于军方各个将军全是武将出身。因为如此,国家才迅速发展起来。自古以来,就没有全能的人才。就像我,与诸公夸夸其谈可以,然论执行的能力,甚至不及赵公、朱公万分之一。或者这样说吧,将张良、萧何、韩信的角色互换,你们思考一下,汉朝会有什么样的下场?”
还能不反应过来?
朱胜非道:“和平辰光,还须适度节制。”
“这是必须的,只是适度,不能过了。你知道后人是怎么评价宋朝吗?自废武功,弱宋,以宋为耻,一个只知道乞和买安的朝代,甚至在许多人心中,宋朝只能与西晋相提并论。”
大伙都臊得抬不起头。
这也是很重要的。
即便赵谌复国成功,也等于从头重来了,今天所做的一切,未来同样会成为“祖宗家法”。
若不变革,不亡于金人之手,未来还会亡于蒙古人之手。
吕颐浩拱手道:“公果真是我朝太傅,张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