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看到了希望,大家才更有干劲了。
第一个村子已经步入了正轨,第二个村子如法炮制就可以的。
齐沙还是带领他们种了不同的作物,这样也能最大限度地丰富市场。
否则两个村子将来都种一样的作物,也是恶性竞争。
当然了主要的粮食作物,还是那几种,我国的沙漠水稻也研发成功了。
这项成果,自然也被齐沙带到了非洲。
即便不能把沙漠全部变成绿洲,最起码也能最大限度地解决温饱问题。
民以食为天。
吃饱喝足了,自然人民就安居乐业了。
可是这些还不够。
要是能够保证每家每户都有几亩地,这才能保证一家人的口粮。
其次多余的地可以种一些经济作物。
现在这个阶段,还停留在我国的五六十年代的样子。
基本上都在吃大锅饭。
时间长了,这种制度的弊端就会出现。
齐沙准备等两个村子的土地开垦到一定数量后。
就跟村长商量,按照人头,平分土地,让他们各自负责自己的土地耕种。
然后再根据所有的土地,每年按照一定比例交公粮,也算是补偿齐沙的前期投入。
齐沙就可以把这些粮食卖掉,然后继续投入土地的开垦、打水井、修路搭桥这些公共设施上来。
否则齐沙即便再有钱,也是只出不进,迟早也会觉得有压力的。
毕竟他也需要给这些跟着他来非洲的弟兄们开工资。
只有这样才能兴成良性的循环。
有些事情,你做成完全免费的了,反而大家觉得你就是应该的。
扶贫不是目的,目的是让他们能够自己造血。
这天,齐沙无意间看到吴江语在教非洲老表们一本正经地说汉语。
“一!”
“一!”
“二!”
“二!”
......
吴江语这口音,好像是河南口音,非洲老表学得自然也是河南方言。
“多少钱!”
“多少钱!”
“喂,吴江语你不会说普通话啊?”
“会啊!”
“那为什么教他们河南话啊?到时候听不懂普通话咋办?”
“不会的齐总,我觉得河南话和普通话差不多,他们可聪明着呢。”
看来吴江语还是非常有信心做个好老师的。
齐沙心想,要是以后这里经济发展起来了。
或许可以在这里建造一所小学。
还能扫扫盲。
有时候愚昧和落后,不光是因为贫困,还要改变他们的思想。
受教育就是开阔视野的一个有效手段。
当晚齐沙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方诺。
“你说要是在这里建一所小学,这里的村民会不会送孩子来上学啊?”
“改变人的思想是最难的一件事儿了。”
“是啊,我也知道这里的人,刚刚能吃上饭,恐怕是不会把金钱投入到教育上来的。”
“你们的农场宿舍不是盖好了吗?”
“对啊。”
“我想带着四个小的过去跟你团聚。”
“你不怕孩子们跟着我们一起吃苦啊?”
“你不知道现在国内的教育太卷了,孩子们根本就不快乐也不自由。”
“我想让孩子们过来,一起更他们的父母从无到有的奋斗。”
齐沙这才想到方诺原来也算是当过老师的人。